时间: 2025-05-02 05:5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53:40
奉答原甫见过宠示之作
欧阳修 〔宋代〕
不作流水声,行将二十年。
吾生少贱足忧患,忆昔有罪初南迁。
飞帆洞庭入白浪,堕泪三峡听流泉。
援琴写得入此曲,聊以自慰穷山间。
中间永阳亦如此,醉卧幽谷听潺湲。
自从还朝恋荣禄,不觉鬓发俱凋残。
耳衰听重手渐颤,自惜指法将谁传。
偶欣日色曝书画,试拂尘埃张断弦。
娇儿痴女遶翁膝,争欲强翁聊一弹。
紫微阁老适我过,爱我指下声泠然。
戏君此是伯牙曲,自古常叹知音难。
君虽不能琴,能得琴意斯为贤。
自非乐道甘寂寞,谁肯顾我相留连。
兴阑束带索马去,却锁尘匣包青。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音乐的热爱。诗人已将近二十年未作音乐,回首往昔,感叹自己年轻时的贫贱与忧患。曾经在南迁的路上,看到洞庭湖的白浪,听到三峡的流水声,不禁流下眼泪。虽然在穷山之中,弹琴作曲以此自娱。即使在永阳的幽谷中,醉卧听水声,感受到的情绪与过去相似。自从回到朝廷后,名利缠身,不觉鬓发渐渐变白。耳朵也日渐衰弱,手指逐渐颤抖,担心自己的琴技无人传承。偶尔享受阳光下的书画,试着擦去琴弦上的灰尘。小儿与女儿围绕在膝旁,争着要我弹琴。紫微阁的老人曾来访,喜爱我指下的琴声。调侃地说这首是伯牙曲,感叹知音难觅。即使你不会弹琴,但能理解琴的意境,这也是一种难得的才华。不依恋音乐的道理甘于孤寂,又怎会有人愿意陪伴我呢?兴致已阑,束起衣带准备离去,却锁住了尘封的琴匣。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散文、诗词闻名,尤其在古文运动中贡献突出。欧阳修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观察。
这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反映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在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个人的沧桑之后,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虽然身处繁华之中,但内心却渴望与知音的交流,渴望音乐带来的慰藉。
这首诗在结构上呈现出一种流畅的叙述,情感上则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音乐这一主题,将个人的生命历程与音乐的永恒结合在一起。开头的“不作流水声”直接引入了诗人对音乐的思考,而后以回忆的方式,描绘出自己年轻时的贫困与忧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提到的“飞帆”、“堕泪”则充满了动感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观中引发的深刻情感。
每段落都环绕着音乐,表现了诗人对琴声的深情向往。特别是“戏君此是伯牙曲”,不仅体现了对音乐的热爱,也流露出对知音的渴望。最后的“却锁尘匣包青”,则是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给人一种深沉的悲凉感。
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怀旧转向孤独,以音乐为载体,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艺术的追求,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不作流水声,行将二十年。
不再弹奏音乐,已经将近二十年。
吾生少贱足忧患,忆昔有罪初南迁。
我年轻时贫困忧愁,回忆起当初因罪被迫南迁的日子。
飞帆洞庭入白浪,堕泪三峡听流泉。
乘船驶入洞庭湖的白浪中,听着三峡的流水声,不禁落泪。
援琴写得入此曲,聊以自慰穷山间。
拿起琴来写下这一曲,以此自我安慰在这偏僻的山中。
中间永阳亦如此,醉卧幽谷听潺湲。
在永阳的幽谷中也是如此,醉卧听着溪水潺潺。
自从还朝恋荣禄,不觉鬓发俱凋残。
自从回朝后,迷恋荣华富贵,不知不觉鬓发已然苍白。
耳衰听重手渐颤,自惜指法将谁传。
耳朵逐渐衰弱,手指也开始颤抖,感叹自己的琴技将由谁来传承。
偶欣日色曝书画,试拂尘埃张断弦。
偶尔欣赏阳光下的书画,试着拂去琴弦上的灰尘。
娇儿痴女遶翁膝,争欲强翁聊一弹。
小儿和女儿围绕在膝旁,争着要我给他们弹琴。
紫微阁老适我过,爱我指下声泠然。
紫微阁的老人来访,喜爱我指下的琴声清脆。
戏君此是伯牙曲,自古常叹知音难。
开玩笑说这首曲子是伯牙曲,自古以来常常叹息知音难觅。
君虽不能琴,能得琴意斯为贤。
你虽然不会弹琴,但能理解琴的意境,这也是一种才华。
自非乐道甘寂寞,谁肯顾我相留连。
如果不是对音乐的追求甘于孤独,又怎会有人愿意陪伴我呢?
兴阑束带索马去,却锁尘匣包青。
兴致已尽,束起衣带准备离去,却将琴锁在尘封的琴匣中。
整首诗围绕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开,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无奈。音乐作为情感的寄托,成为诗人心灵的慰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人也意识到孤独与岁月的无情。
诗人提到“飞帆洞庭入白浪”,这句中的“飞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诗人的心情
C. 天空的云
诗中提到的“伯牙曲”象征着什么?
A. 知音难寻
B. 音乐的美好
C. 生活的烦恼
“自非乐道甘寂寞,谁肯顾我相留连。”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荣华富贵
B. 感情的陪伴
C. 音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