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08: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08:18
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
青松出林秀,岂独私与己。
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
临风忽长鸣,谁信日千里。
江行视渔父,但自正纲纪。
持纲起万目,鲂鳟皆可止。
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
我有两三个朋友,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官,有的还未做官。
青松在林中显得那么挺拔,难道它的美丽只是归于自己吗?
我心中安静,不愿依靠他人,而我自己却感到羞耻。
在风中忽然长鸣,谁会相信我能够飞千里?
在江边看到渔夫,只是想要维护正道。
持守纲纪,能够让万物齐心,鲂鱼和鳟鱼都可以停住。
老成日渐衰败,所剩的几乎无法依靠。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涧亭,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是苏轼的弟弟。苏辙与苏轼共同为“苏门四学士”中的重要人物,作品以诗、词和散文见长。
创作背景:诗作于北宋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思考以及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此诗是对陶渊明的饮酒诗的回应,表达了对高洁人格和道德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和自然环境,传达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人生哲思。开头以“我友二三子”引入,显示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引发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接着,青松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坚韧与高洁,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诗中“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一语,表明作者对依赖他人的反感与内心的矛盾,体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追求。
在表达对渔父的观察时,作者强调了社会的纲纪与秩序,显示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维护。最后的“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则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老的无奈与感慨,折射出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为背景,融合了个人感悟与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纯粹的生活态度,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青松象征高洁)、拟人(“忽长鸣”)、对仗(“老成日就衰,所余殆难恃”)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了对社会道德的重视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的“青松”象征什么?
“我自罍耻”中“罍”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渔父”主要代表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