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4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9:34
王忠文公挽词
作者: 楼钥 〔宋代〕
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
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
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
当今的梁木(指王忠文公)已经埋入黄土,谁还能问起他的大业?
他对皇宫的恩惠深厚,令人感动的是四州的百姓都为之悲伤。
天人(皇帝)已然不再,社稷之臣也为之感伤。
我这一生真是可耻,竟不能亲眼见到这样的人。
楼钥,字子仪,号任北,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风常体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政的关注,作品多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此诗为悼念王忠文公而作,王忠文公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去世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哀悼。诗人在此时写作,旨在表达对王忠文公的敬仰与哀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贤良政治人物的怀念与珍视。
《王忠文公挽词》是楼钥对王忠文公的一篇悼亡之作。诗中通过对王忠文公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其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开篇“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以“梁木”来象征王忠文公,生动地描绘出他的逝去以及他所留给世人的空缺感。接着提到他对皇宫的恩惠和对民众的关怀,“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这里不仅反映出王忠文公的政治成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心。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尤其是“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将王忠文公的去世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政治失落的深切悲哀。最后一句“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见到王忠文公的自责和遗憾,表达了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自愧不如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深邃思想和对国家山河的关切。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王忠文公的悼念,表达了对其伟大人格和政治成就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自身无能的自责,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王忠文公挽词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四州民”是对谁的哀悼?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