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王忠文公挽词》

时间: 2025-05-02 18:49:34

诗句

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

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

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49:34

原文展示

王忠文公挽词
作者: 楼钥 〔宋代〕

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
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
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

白话文翻译

当今的梁木(指王忠文公)已经埋入黄土,谁还能问起他的大业?
他对皇宫的恩惠深厚,令人感动的是四州的百姓都为之悲伤。
天人(皇帝)已然不再,社稷之臣也为之感伤。
我这一生真是可耻,竟不能亲眼见到这样的人。

注释

  • 梁木:指王忠文公,古代对有功之臣的称呼。
  • 大钧:指伟大的事业或成就。
  • 恩深两宫赙:指对皇宫的恩惠深厚,赐予了皇宫很多的财富和支持。
  • 哀动四州民:四州的百姓因其去世而感到悲痛。
  • 天人策:天人指的是皇帝,策指的是天子的命令或旨意。
  • 社稷臣:指国家的臣子,社稷是指国家的基业。
  • 吾生良可耻:我这一生实在是令人感到羞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楼钥,字子仪,号任北,宋代诗人,擅长诗词,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风常体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政的关注,作品多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为悼念王忠文公而作,王忠文公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去世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哀悼。诗人在此时写作,旨在表达对王忠文公的敬仰与哀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贤良政治人物的怀念与珍视。

诗歌鉴赏

《王忠文公挽词》是楼钥对王忠文公的一篇悼亡之作。诗中通过对王忠文公一生的回顾,表达了对其深厚情感与崇高敬意。开篇“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以“梁木”来象征王忠文公,生动地描绘出他的逝去以及他所留给世人的空缺感。接着提到他对皇宫的恩惠和对民众的关怀,“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这里不仅反映出王忠文公的政治成就,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心。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尤其是“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将王忠文公的去世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政治失落的深切悲哀。最后一句“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则是诗人对自己无法见到王忠文公的自责和遗憾,表达了一种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与自愧不如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深邃思想和对国家山河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梁木今其壤:指王忠文公已经去世,象征着他的伟大成就已经埋入了土壤。
  2. 谁能问大钧:即使他去世了,谁还会去问及他当年的伟大事业?
  3. 恩深两宫赙:表达了王忠文公对皇宫的恩惠深厚,尤其是对皇室的支持。
  4. 哀动四州民:说明王忠文公去世后,四州的百姓都为之感到悲痛。
  5. 已矣天人策:天子(皇帝)已经不再,社稷的臣子们也感到无比的悲痛。
  6. 伤哉社稷臣:强调国家的臣子对这一悲剧的深切感受。
  7. 吾生良可耻:诗人感到羞愧,认为自己生前未能见到如此伟大的人物。
  8. 不及见斯人:表明诗人对王忠文公的敬仰以及未能相见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王忠文公比作“梁木”,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他的重要性。
  • 对仗:如“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对仗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多次提及“伤”字,强调哀痛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王忠文公的悼念,表达了对其伟大人格和政治成就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自身无能的自责,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梁木:象征着伟大的人物,代表着坚固和长久的精神。
  • 天人:象征着皇权,代表着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社稷臣:象征着国家的忠诚臣子,体现了对国家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忠文公挽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楼钥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四州民”是对谁的哀悼?

    • A. 皇帝
    • B. 王忠文公
    • C. 楼钥
    • D. 社稷臣
  3.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羞愧
    • C. 愤怒
    •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 《登高》 - 杜甫: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王忠文公挽词 vs 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感慨,但《王忠文公挽词》更侧重于对个体伟人的悼念,而《春望》则关注国家的整体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查询

秋日 秋日书怀二首 其二 秋日书怀二首 其一 中秋夜 花月吟 薄暮独坐 咏兰草二首 其二 咏兰草二首 其一 句 其二 赠陈执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至材 足字旁的字 旁门邪道 曰字旁的字 万物之祖 风字旁的字 寄颜无所 包含乐的词语有哪些 蟾酥 始终若一 嘴尖皮厚腹中空 包含墙的成语 徵羽之操 枢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验明正身 倒八字的字 硕果 人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