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0: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0:37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丈馀,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一位老渔夫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划着小舟,他的心境与这清澈的江水一样宁静。
他不自言自语自己的故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早上在滩涂上吃饭,晚上在芦苇丛中安歇。
唱完歌后又继续唱,手中拿着一根长竹竿。
竹竿上钓丝长达丈余,他在水流中随意漂泊,没有固定的居所。
世人怎能识得其中的深意?这位老翁追求的是一种自在,而非单纯钓鱼。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描绘渔夫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展示了隐士的理想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岑参(约715-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士的豪情,风格豪放而奔放。
《渔父》写于岑参晚年时期,时代背景是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动荡交替。诗人在此时通过渔父的形象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尘世纷扰的逃避心理。
《渔父》是一首描绘渔夫生活状态的诗,它不仅展示了渔夫的日常,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扁舟沧浪叟”引入,渔夫的形象立刻鲜明起来,舟与江水的结合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接着,诗人通过渔夫的心境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渔夫与江水的清澈对应,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自足。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的描写,生动呈现了渔夫的日常生活,简朴而自然。诗中“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的意象,传达了渔夫在孤独中找寻乐趣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哲学。最后几句,诗人再次深化主题,指出世人难以理解渔夫的内心追求,强调了渔夫所追求的并非物质的收获,而是精神的自在与心灵的宁静。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自然的意象,传达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岑参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超然的心态。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世俗价值的超越,体现出诗人岑参对人生哲学的独特理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岑参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渔夫的生活态度是?
A. 追求名利
B. 追求安宁与自在
C. 追求权势
D. 追求财富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这句话的意思是?
A. 渔夫只在乎钓鱼
B. 世人无法理解渔夫的深层追求
C. 渔夫的名字无人知晓
D. 渔夫的生活很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