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8:35
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
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
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
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
在高大的树木下,我的草堂静谧,月光洒在后面的池塘上。
像僧人一样安静的游人,和新开的荷花在水面上平静地相映。
锦鲤沉入水中不觅食,绣羽的鸟儿在空中喧闹。
眼前的景象让我思念江海,然而谁能在这万里路途上行走?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端,字元礼,唐代诗人,风格清新脱俗,常作山水田园诗。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端隐居于兴善寺期间,正值盛夏,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游人的闲适,结合自身对人生的思考,写下了这首诗。
《宿兴善寺后堂池》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心绪的诗。诗人在草堂静坐,借月光洒在池塘的景象,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高树、月光、荷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第二句“野客如僧静”,将游人与僧人的静谧相提并论,显示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水中的锦鳞和空中绣羽,展现了生动的自然景象,锦鲤沉于水中不觅食,暗示一种超脱的态度;而鸟儿的喧闹则与周围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在提醒诗人,虽然眼前的宁静美好,但生活中依然存在喧嚣和动荡。
最后一句“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虽然向往远方的江海,但又感到身处当下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游人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锦鳞”指的是什么?
a) 鸟
b) 鱼
c) 树
答案:b) 鱼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现宁静的生活?
a) 鳥
b) 荷花
c) 草堂
答案:c) 草堂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什么感慨?
a) 向往
b) 无奈
c) 快乐
答案:b) 无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