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49: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49:09
《三月二十五日喜雨》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初为委吏承命书,是夜旱雨深一尺。
乃知穷困同草莱,隔岁焦枝有时涤。
向闻乖龙池底藏,驱逐肯行须霹雳。
今无雷电已滂然,好在三公莫忧责。
初次作为小官吏接到命令写文书,这个夜晚的干旱终于下了深一尺的雨。于是我明白了穷困的滋味和草木的艰辛,隔年焦干的树枝也能得到一时的洗涤。以前听说乖龙藏在池底,驱赶它需要雷霆霹雳。如今没有雷电,但雨水已经倾盆而下,愿三位公公不必忧虑责备。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城,宋代诗人,文学家。他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现实的关注而受到后世的推崇。梅尧臣的诗歌常常反映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观察。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多旱的季节,梅尧臣作为小官吏,亲历社会的艰难困苦,因而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极大的关心。诗中描绘了天降甘霖的喜悦,反映了梅尧臣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三月二十五日喜雨》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诗人在经历了干旱的苦恼后,终于迎来了甘霖,内心充满了欢喜。开篇即以自己的身份作为小官吏,承命书写,表现出一种无奈和责任感。紧接着,描绘了夜晚雨水的丰沛,透过“深一尺”这一细节,展现了雨水的丰盈和对土地的滋润。诗中提到的“穷困同草莱”,不仅表达了个人的困境,也暗含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切。
诗中提到的“乖龙”,则引入了民间传说,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邃。乖龙的藏身暗示了自然力量的潜藏与不可控,而“驱逐肯行须霹雳”则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力量的反思。最后,诗人以“今无雷电已滂然”作结,虽然没有雷霆的威力,却迎来了期盼的雨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对生活困境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折射出一种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三月二十五日喜雨》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乖龙”象征什么?
诗人希望“三公”不再责备,体现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