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3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35:13
《清夜偶成》
作者:董嗣杲 〔宋代〕
东林与西林,只有矮墙隔。
远永共家风,各自立茅棘。
我游难尽兴,入眼眩金碧。
孤塔插空斜,万树屯云窄。
香炉拥烟紫,莲花照亭白。
未闻海潮音,多时坐饥迫。
淮僧心胆粗,迎送勤朝夕。
疾趋谓有礼,健论本无益。
谁夸绝俗高,反事望尘役。
逆料达者性,冥心灭踪迹。
日西乱鸟啼,俯仰阅今昔。
清游未遽返,忍冷坐寒石。
这首诗描绘了东林与西林之间的宁静景象,只有一堵矮墙将它们隔开。两地虽有着相似的家风,却各自生长着杂草。我游玩至此,心中却难以尽兴,眼前的金碧辉煌让我感到眩目。孤独的塔楼斜插入空中,成群的树木在云层之间显得拥挤。香炉冒出的紫烟环绕着,白色的莲花照亮了亭子。我久未听见海潮的声音,久坐使我感到饥饿。淮河的僧人心胸宽广,迎来送往非常勤奋。他们急匆匆地走来走去,以为这是礼节,然而热烈的讨论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谁夸口自己超脱世俗,反而在追逐名利的泥淖中挣扎。反观那些真正的智者,心如明镜,已然无踪。夕阳西下,鸟儿啼叫,回首往昔,纵览今朝。虽然清闲的游兴尚未结束,却忍不住坐在寒石上,感受那份冷清。
作者介绍: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作者游览东林西林时,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反映出当时士人的闲适与孤独。
《清夜偶成》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的诗。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金碧”、“孤塔”、“万树屯云窄”,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描绘东林与西林的宁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超脱。诗中“未闻海潮音,多时坐饥迫”一句,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渴望,似乎在追求内心的宁静中却又感到疲惫。特别是后半部分,提到淮僧的“心胆粗”,那是一种对世俗繁忙的反思与批判,展现出诗人对名利的无奈与超然。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热爱,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追求名利与内心宁静之间的矛盾。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清夜偶成》的作者是谁?
诗中描绘的“孤塔”象征什么?
“未闻海潮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