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时间: 2025-08-06 14:09:15

诗句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

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

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不鲸。

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6 14:09:15

原文展示: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林景熙 〔宋代〕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 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 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不鲸。 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

白话文翻译:

沉沦于恶行容易如同坠落,追求善行却难如登天。 这方寸之地多么危险,风雨在其中暗暗吹袭。 即使是在浅水中,波澜也能增长成巨浪,即使是鳅鳝也不会变成鲸鱼。 海桑虽空,变化无常,但天地最终会回归清宁。

注释:

  • 沦恶:沉沦于恶行。
  • 进善:追求善行。
  • 方寸地:指人的心境或内心。
  • 冥冥:暗暗,不明显。
  • 尺水增丈波:比喻小事情可能引发大影响。
  • 鳅鳝:小型的淡水鱼类。
  • 海桑:指海边的桑树,比喻世事无常。
  • 清宁:清净安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字德阳,号梅溪,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这首诗是林景熙在与友人汪镇卿的交流中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善恶选择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林景熙与汪镇卿的交流中创作的,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气或个人经历的反思,强调了追求善行的重要性和困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沦恶”与“进善”的难易程度,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斗争。诗中“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动荡和不安,而“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不鲸”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即使是微小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最后两句“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则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和对最终安宁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深沉,是对人生选择和道德追求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通过对比,强调了沉沦于恶行的容易和追求善行的困难。
  2. “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用“方寸地”比喻内心,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动荡。
  3. “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不鲸”:通过比喻,说明了小事情可能引发大影响,即使是小人物也不会变成大人物。
  4. “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和对最终安宁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沦恶”与“进善”的对比,突出了善恶选择的难易。
  • 比喻:使用“方寸地”、“尺水增丈波”等比喻,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人生中的善恶选择和道德追求,强调了追求善行的重要性和困难,以及对最终安宁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方寸地”:比喻内心,表达了内心的不安和动荡。
  • “尺水增丈波”:比喻小事情可能引发大影响。
  • “海桑”:比喻世事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沦恶易如坠”的下一句是什么? A. 进善难如登 B. 危哉方寸地 C. 尺水增丈波 D. 海桑空变易 答案:A

  2. “尺水增丈波”中的“尺水”和“丈波”分别比喻什么? A. 小事情和大影响 B. 小人物和大人物 C. 小困难和大困难 D. 小变化和大变化 答案:A

  3. 诗的最后一句“天地终清宁”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事无常的洞察 B. 对最终安宁的向往 C. 对小事情的忽视 D. 对大影响的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对比:

  • 林景熙的《杂咏十首酬汪镇卿》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具体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但林景熙的诗更侧重于内心的善恶斗争,而王之涣的诗则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林景熙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内容。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林景熙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舟中元夕雨作三首 看笋六言 初秋戏作山居杂兴俳体十二解 丙辰岁朝行东园 追和尤延之检详紫辰殿贺雪 题陈叔虎绣梅花扇 和冯倅投赠韵二首 和皇太子瑞雪二首 其二 揭阳道中二首 题赤孤同亭馆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如狼似虎 钦慎 奔突 阿开头的成语 大厨 包含谈的词语有哪些 弋字旁的字 隹字旁的字 民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绊脚石 讹以滋讹 趁热打铁 用字旁的字 梁虹 贝字旁的字 官清民自安 旡字旁的字 干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