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2:35
原文展示: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
作者: 李嘉祐 〔唐代〕
圣主临前殿,殷忧遣使臣。
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
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
龙沙多道里,流水自相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朝廷对农民的关怀与安慰,表达了诗人对袁员外出使洪州的祝福。诗中提到,圣主在殿前亲自关心百姓的疾苦,派遣使臣传达旨意,带来春天的恩泽。诗人描绘了草色渐绿,春光明媚,燕莺悦耳的场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依依不舍,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龙沙之地的道路蜿蜒而行,流水潺潺,似乎在为离别的人送行。
注释:
- 圣主:指皇帝,强调其关心百姓。
- 殷忧:深切的忧虑。
- 气迎天诏:气氛中迎来了天子的诏命。
- 土膏春:指春天的滋润,土壤肥沃。
- 草色催归棹:春色催促归船,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龙沙:可能指龙沙山,风景宜人。
- 流水自相亲:流水在流淌中似乎也在表达对离别者的亲近情感。
典故解析:
“圣主”与“天诏”常用于古代诗词中,象征皇权的神圣与天命。“龙沙”可视作山水的象征,常用来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时事的关心及对自然的热爱,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时代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农民的生产问题受到皇帝的重视。诗中通过对袁员外赴洪州的送别,反映了当时对农业政策的重视与对农民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温暖,传达了对袁员外的祝福与对农民的关怀。开篇两句通过“圣主”和“殷忧”的对比,强调了皇帝对百姓的忧虑,显示出对社会稳定的重视。后面几句则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草色与莺声相辅相成,构建出和谐宁静的氛围。这不仅是对离别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主临前殿:描绘出皇帝在朝堂前的形象,强调其权威。
- 殷忧遣使臣:说明皇帝对百姓疾苦的关怀,派遣使者去传达旨意。
- 气迎天诏喜:传达了朝廷的恩泽和喜悦,民众感受到关怀。
- 恩发土膏春:春天的到来使土地肥沃,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 草色催归棹:春天的绿草催促着归船,诗人表现了对离别的情感。
- 莺声为送人:黄莺的鸣叫,似乎在为即将离去的人送行。
- 龙沙多道里:描绘出龙沙地区的美丽景致,充满生机。
- 流水自相亲:流水在流淌,仿佛也在为离别者送上祝福。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将流水拟人化,表现出自然界的情感,增强诗歌的生动性。
- 比喻:用“草色”和“莺声”比喻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袁员外的离别为线索,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与祝福,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传递出希望与温暖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主:象征着皇权的关怀。
- 草色:春天的生机,象征希望与复苏。
- 莺声:鸟鸣的清脆,传达出自然的和谐。
- 流水: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亲情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圣主”指的是谁?
-
“草色催归棹”中的“草色”象征什么?
- A. 秋天
- B. 春天生机
- C. 干枯的土地
- D. 冬天的寒冷
-
诗中提到的“龙沙”主要是指?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个城市
- D. 一片森林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 与李嘉祐的《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但杜甫更多关注战争带来的破坏,情感更为沉重;而李嘉祐则通过春天的美好景象,展现了希望与生机,情感更为积极向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嘉祐诗文研究》
- 《唐代诗歌与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