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38:33
原文展示:
赵长卿的《青玉案(残春)》原文如下:
梅黄又见纤纤雨。客里情怀两眉聚。何处烟村啼杜宇。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利名萦绊何时住。恼乱愁肠成万缕。满眼兴亡知几许。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
白话文翻译:
细细的春雨又洒落在梅花上,身在他乡的我愁绪满怀。哪里有烟雾缭绕的村庄传来杜鹃的啼鸣?劝说人们快些回家,早些思念家乡,听着那声声苦楚的呼唤。名利的羁绊何时才能放下?心中的烦恼已经缠绕成万千丝线。眼前的兴亡变迁又有多少呢?不如寻一个老松树下、石头旁的地方,安静地过上柴门日子。
注释:
- 梅黄:指梅花开始凋零时的颜色。
- 纤纤雨:细细的小雨。
- 杜宇:指杜鹃,古代诗人常用杜鹃的啼鸣来表达思乡之情。
- 利名:名利,指世俗的利益和名声。
- 恼乱愁肠:烦恼的心情,形容心中愁苦。
- 万缕:形容心中的愁苦如千丝万缕般缠绕。
典故解析:
- 杜鹃啼血:古人常以杜鹃的啼鸣来象征思乡之情,杜鹃在古诗中多与离别、愁苦相关。
- 柴门:古代的乡村家居,表达一种简朴的生活理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长卿,字子华,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词人。其词风清丽,情感细腻,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青玉案(残春)》写于春末时节,诗人身在他乡,感受到残春的凋零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名利的厌倦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青玉案(残春)》通过细腻的景象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思念。开篇以“梅黄又见纤纤雨”引入,勾勒出春天的气息,随后转向内心的愁苦,情绪逐渐加深。在对比中,诗人表现出对浮华名利的厌倦,渴望回归自然、回归简单的生活。诗的最后,提到“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既是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也暗示出一种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黄又见纤纤雨:春天的梅花已开始凋谢,细雨洒落,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客里情怀两眉聚:身在他乡,眉头紧皱,愁绪难解。
- 何处烟村啼杜宇:想象中烟雾缭绕的村庄,传来杜鹃的啼鸣,激起思乡之情。
- 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听得声声苦:劝说他人快回家,早些思念家乡,因思乡而感到苦楚。
- 利名萦绊何时住:名利的羁绊何时才能解脱?
- 恼乱愁肠成万缕:内心的烦恼如万千丝线缠绕,愁苦难解。
- 满眼兴亡知几许:眼前的兴亡变迁,心中知晓的又有多少?
- 不如寻个,老松石畔,作个柴门户:不如寻一个安静的地方,过上简单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万缕”,形象地描绘出心中复杂的情感。
- 对仗:如“劝人归去,早思家转”,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名利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梅黄:象征春天的流逝,带有伤感情绪。
- 杜宇:象征思乡情,连接着人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 老松石畔:象征安静、自然的生活状态,传达出一种隐逸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杜宇”指代什么?
A. 杜鹃
B. 竹子
C. 柳树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倦
C. 无所谓
-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表达对春天和故乡的思念。
- 范仲淹《岳阳楼记》:同样表现对兴亡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青玉案(残春)》与李白《静夜思》:两者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强调对名利的厌倦与对静谧生活的向往,后者则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赵长卿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