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6: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6:43
寄郑补阙
作者: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
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
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
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
两度槐花马上黄。
在先生的门前有高耸的墙,
每次经过这里就会想起游梁。
路途虽远,青琐无处可见,
但对您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
未必是谗言把我们隔开,
只是您忙于草拟谏书罢了。
自从别后我愁苦不堪,
两度槐花在马背上已经发黄。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09年),唐代诗人,字景初,号紫微山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王维、孟浩然的传统,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见长,同时也关注社会与人生,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创作背景:
《寄郑补阙》作于唐代,罗隐在此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诗中提到的“谗口”和“草谏书”暗示了当时官场的复杂人际关系,诗人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感慨。
《寄郑补阙》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罗隐深厚的友情和对现实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夫子门前数仞墙”,高墙象征着距离与隔阂,而“每经过处忆游梁”则传达出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友人的思念。接下来的“路从青琐无因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尽管有地理的距离,但心灵上始终相连。
“恩在丹心不可忘”一句,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恩情的铭记,体现了忠诚与感恩的主题。接下来的两句“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则是对现实的深思,诗人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可能并非出于流言,而是生活的繁忙与责任。
诗的结尾“两度槐花马上黄”,运用槐花的季节变化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友谊的珍贵,令人感到惋惜与感伤。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的高超技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忧虑,情感真挚动人,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传达出友谊的深厚与人生的无奈。
诗词测试:
诗中“数仞墙”象征什么?
A. 高耸的建筑
B. 隔阂与距离
C. 友情的坚固
D. 自然的景色
“恩在丹心不可忘”中,“丹心”指的是什么?
A. 忍耐
B. 忍辱负重
C. 忠诚的心
D. 红色的心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是因为什么?
A. 朋友的背叛
B. 生活的忙碌
C. 路途的遥远
D. 诗歌的创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罗隐的《寄郑补阙》与王之涣的《送友人》,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现实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伤感与对友情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