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6:06
诗词名称: 次韵无斁雪后二首 其二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取性无通介,随时有异同。
雪馀盖地白,春浅著梢红。
寄食虚长算,论诗阙近功。
相看不相弃,赖有古人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性情各异,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雪融之后,地面一片雪白,春天来临时,树梢上却开始泛红。诗人在这里寄寓了对生活的思考,虽然身处虚无之中,但仍然期待能有所成就。诗歌的交流中,尽管有些不足,但彼此之间却不抛弃对方,依靠的是古人的风范和精神。
注释:
- 取性无通介:指的是性情的多样性,没有固定的标准。
- 随时有异同: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 雪馀盖地白:雪融化后,地面变得洁白。
- 春浅著梢红:春天刚开始,树梢上已开始显现红色的新芽。
- 寄食虚长算:比喻生活中寄托的情感与理想。
- 论诗阙近功:在诗歌交流中,虽然有不足之处,但仍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 相看不相弃:彼此之间互相欣赏,不会抛弃对方。
- 赖有古人风:依赖于古代文化和先贤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出生于1045年,卒于1100年),字仲明,号白云,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常常借景抒怀,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师道在雪后春初时写的,反映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在经历了严冬之后,春天的到来让他感受到生机与希望,同时也引发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季节变迁的美丽,雪后的白色与春天的新绿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希望的重生。在诗中,作者通过“取性无通介”的话语,指出人性各异的特点,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相互扶持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仅体现在自然上,更是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探讨。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寄食虚长算”,暗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寄托理想和情感的复杂性。尽管我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但在彼此的欣赏与支持中,仍能保持一种精神上的联系。最后一句“赖有古人风”则表明了对古人智慧和风范的崇敬,强调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了作者对生存状态的独到见解,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取性无通介:人与人之间的性格没有固定的界限或标准,表现出多样性。
- 随时有异同: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人们的表现会有差异。
- 雪馀盖地白:雪融化后,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白色的外衣。
- 春浅著梢红:春天来临时,树梢上的新芽开始显现出红色,象征着新的生命。
- 寄食虚长算:生活中,尽管是虚无的存在,但仍寄托着希望和理想。
- 论诗阙近功:在诗歌的讨论中,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仍有值得探讨的内容。
- 相看不相弃:彼此之间的欣赏和支持,使得关系更加稳固。
- 赖有古人风:依赖于古代文化的影响,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雪馀盖地白,春浅著梢红”采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相类比,深化了诗的内涵。
- 象征:雪和春代表着不同的生命状态,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及文化传承的主题,表现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对古代文化的认同,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生命的静止。
- 春:象征生机、希望与重生。
- 红色新芽: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长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雪馀盖地白”描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 A. 秋天的落叶
- B. 春天的花开
- C. 雪融后的景象
- D. 夏天的绿树
-
“赖有古人风”所表达的意思是?
- A. 依赖古代文化的影响
- B. 不喜欢古代文化
- C. 忘记古代的智慧
- D. 崇尚现代风格
-
诗中提到的“随时有异同”主要是在谈论什么?
- A. 季节变化
- B. 人性差异
- C. 自然现象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 《静夜思》(李白):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与《次韵无斁雪后二首 其二》: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静夜思》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次韵无斁雪后二首 其二》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文化传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陈师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