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萱草》

时间: 2025-05-04 11:04:04

诗句

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

若教花有语,郤解使人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04:04

原文展示:

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
若教花有语,郤解使人愁。

白话文翻译:

这被称为忘忧草,见到它就能忘却所有烦恼。如果花能说话,恐怕它会让人更加忧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唤作:称作,叫作。
  • 忘忧草:一种植物,常被认为可以消除忧虑。
  • 相看:相互观看,这里引申为相对而坐,心情舒畅。
  • 万事休:所有事情都可以放下,不再烦恼。
  • 若教:如果让。
  • 郤解:反而,反倒。
  • 使人愁:让人感到忧愁。

典故解析:

“忘忧草”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消除烦恼、寻找内心宁静的植物。这个词语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是宋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诗人通过“忘忧草”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希望,希望人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萱草》极其简练,通过“忘忧草”这个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中烦恼的反思与解脱。诗中前两句“唤作忘忧草,相看万事休”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美好的自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烦恼似乎也可以被抛诸脑后。然而,接下来的“若教花有语,郤解使人愁”则转向一种深刻的思考,如果花儿能够说话,或许它所表达的情感会让人更加忧愁。这种反转不仅增加了诗的深度,更让人反思:在追求忘忧的过程中,是否还有潜在的忧虑存在。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转,展现了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忘忧”与“愁”的对立,揭示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提醒我们在享受生活之余,也要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唤作忘忧草”,直接引入了诗的主题,强调这种植物的宁静特性。
  • 第二句:“相看万事休”,表现出在这种植物的陪伴下,人的内心是多么宁静。
  • 第三句:“若教花有语”,引入假设,即如果花能说话。
  • 第四句:“郤解使人愁”,转折,提出一个反思的观点,或许花的言语会让人更加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忘忧草”比作一种解忧的植物。
  • 拟人:假设花若能说话,赋予它人类的情感与智慧。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们对忧愁的认知,虽然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自然来忘却烦恼,但内心的忧愁往往难以真正去除。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人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忘忧草: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 万事休:代表着对生活烦恼的解脱。
  • :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但同时也承载着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忘忧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忧虑
    B. 宁静
    C. 忘记
    D. 美好

  2. “若教花有语”中的“花”指的是什么? A. 其他植物
    B. 诗人
    C. 忘忧草
    D. 生活

  3.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自然之美
    B. 忘却烦恼的渴望与内心忧愁的对立
    C. 友情的珍贵
    D. 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陈师道的《萱草》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思考与内心的情感反思,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闷。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但情感基调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陈师道传》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
  • 《诗词与人生:从古诗看人生哲理》

相关查询

喜迁莺 七一自寿兼赠诸同志 喜迁莺 十月二十九 喜迁莺 题太仓唐尚书万言疏手稿 喜迁莺 贺薛曲泉抚台旌奖 喜迁莺 寄胡在轩且约高峣之会 喜迁莺 立春日,得杨铁夫书,喜闻彊村先生起居,赋此寄怀 喜迁莺 献堂送其二子留学东京,填此阕赠行 喜迁莺 乙亥元日 喜迁莺 喜迁莺 词赠南京太常少卿莆田陈公赴户部侍郎之召时李立之少卿尚留南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锁口 己字旁的字 包含醒的词语有哪些 邛都 江鳅 病病殃殃 包含闸的词语有哪些 丿字旁的字 珠玑满腹 行字旁的字 间见层出 胡作非为 米字旁的字 鼓字旁的字 傲慢不逊 忧心如捣 金屋藏娇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