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7: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7:33:43
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 其二
作者: 夏曾佑
登高东北望,滚滚暮涛黄。
千古龙兴地,烽烟隔渺茫。
山河资劲旅,潮汐哭英王。
日落看佳气,横天紫翠长。
登上高处向东北眺望,滚滚的黄昏海浪汹涌而来。
这里是千古以来龙兴之地,烽火战烟在遥远的地方飘散。
我们的山河依靠英勇的士兵,潮水在悲鸣,为英王而哭泣。
夕阳西下,映照出美丽的气象,天边紫色与翠色交织悠长。
夏曾佑(1849年-1924年),字子真,号澹庵,晚号孤云,清末民初诗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常常融入政治、历史和自然景观的思考。
《舟过大沽望炮台》是夏曾佑在旅途中所作,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对历史的感慨,尤其是对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思索。该诗创作于晚清时期,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观,寄托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从高处起笔,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诗人在东北的高处眺望,夕阳映照着滚滚的海浪,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千古龙兴地”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家国的思念。接下来的“烽烟隔渺茫”则显露出一种悲凉,暗示着历史的动荡与不安。
“山河资劲旅,潮汐哭英王”体现了诗人的忧国之情,潮汐的起伏仿佛在为英王的悲剧哀悼,这种将自然现象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深度和历史感。最后一句“日落看佳气,横天紫翠长”则转向对自然美的描写,给整首诗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象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历史的沉痛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这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美丽感,成为了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情感基调既有悲壮也有对美景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中“登高东北望”的意思是( )
A. 向南方眺望
B. 向东北方向观察
C. 登上高处
“潮汐哭英王”中的“哭”字表达了( )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诗中提到的“千古龙兴地”是指( )
A. 一片普通的土地
B. 历史上的重要地域
C. 诗人的故乡
夏曾佑《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与王之涣《登鹳雀楼》:
李白《庐山谣》与夏曾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