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3:0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3:00:04
泰山道中 其三
作者: 洪亮吉 〔清代〕
一山戴一山,重戴至谷口。
遵山视重戴,高仅及社首。
方知众高积,拔势乃得陡。
山坳环数郡,元气蒸泽薮。
中虚蕴灵宝,万古谁敢剖。
天阊虽已逼,地轴亦孔厚。
七十二代君,贞符藏北斗。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与雄伟,诗人通过比喻和对比,表达了山的层叠与高耸。诗中提到的“重戴”意指山峰重重叠叠,直至山谷口。“遵山视重戴”意谓着观察山的重叠,只有高度达到社首。接着,诗人感叹众多高山的积聚,若想拔高就得陡峭。诗中提到的“山坳环数郡”,表示山的环抱之景,意境深远,给人以生气。最后,诗人提到元气的蕴含与历史的悠久,强调了泰山作为灵宝的地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象征意义。
洪亮吉,字伯圭,号阮亭,清代诗人,生于晚明,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感怀为主,风格清新自然,颇具个性。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历泰山时,旨在表达他对泰山的崇敬及感悟。诗中不仅有对自然壮丽的赞美,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泰山道中 其三》是一首描绘泰山的古诗,诗人在游历过程中深感山的雄伟与厚重。开篇以“一山戴一山”形象地展示了泰山的层叠景象,赫然展现出其巍峨的气势。同时通过“重戴至谷口”的描绘,引导读者感受到山的高度与深度。接下来的“遵山视重戴”则是对视角的转变,强调了观察的角度与高度的关系。
诗中提到的“众高积”,反映了自然界的共生关系,山的高耸与人类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山坳环数郡”展现出泰山所包围的广阔天地,暗示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类在其中的渺小。最后两句提到的“七十二代君”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泰山作为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突显了其灵性与神秘。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雄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类历史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诗中“重戴至谷口”所表达的意思是:
A. 山的高度
B. 山的重叠
C. 山的宽度
D. 山的深度
诗中提到的“七十二代君”象征了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历史的厚重
C. 文化的传承
D. 人类的渺小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描述自然的美
B. 宣扬历史的伟大
C. 表达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
D. 表达对人类的批判
《望岳》
杜甫在《望岳》中同样描绘了高山的壮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思考。两首诗都通过山的描绘表现出自然的伟大,但洪亮吉的诗更侧重于历史与文化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