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3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32:22
晴日千竿籁,春风万鼓鼙。
清和兼怨适,细大杂高低。
释子聆眠石,行人听过溪。
曾於天竺寺,为尔驻游藜。
在晴朗的日子里,松涛阵阵如千根竹竿般响起;春风吹来,仿佛万鼓齐鸣。
清和的气候中夹杂着些许怨恨,声音细微而杂乱,或高或低。
和尚在沉睡的岩石上静静聆听,过路的行人则在溪水中倾听水声。
我曾在天竺寺中,特意为你停留游玩。
舒岳祥,字子晖,号岳祥,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及散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这首诗写于舒岳祥游览安住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声音的感受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松树的声音与春风的关系,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观察。
《安住寺松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春日图景,诗人在安住寺的松林中,感受着自然的声音与气息,表现出对自然与佛教的深刻思考。首联通过“晴日千竿籁,春风万鼓鼙”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景象,松树的声音如同战鼓般振奋人心,春风则带来了一种节日的氛围。次联“清和兼怨适,细大杂高低”则引入了自然界的复杂性,既有和谐的清风,也有些许怨愤的情绪,表现出对生活的深思。后两联则描绘了和尚和行人的状态,和尚在聆听中沉醉,而行人则在溪边静听,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向往。
诗中“晴日千竿籁”中的“籁”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释子”指的是?
诗人曾在哪座寺庙停留?
王维《鹿柴》与《安住寺松声》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孤独与静谧的情感,而舒岳祥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杜甫《春望》则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舒岳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