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7 03:30: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3:30:27
不见榆关隘,千营溃一惊。
潜师谋郑管,赠策失秦庭。
星火催和约,楼船息战声。
如何闻越甲,不耻向君鸣。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遭遇的沉痛感慨。诗人在榆关(指边疆防线)没有看到战事的景象,听闻千营(军队)溃败的消息令人震惊。暗中出动的军队策划着什么事情,但给予的建议却在秦朝的朝廷失去了意义。星星的火光催促着和约的签订,楼船上的战斗声也渐渐停息。如今听到越国的甲胄声,竟然不以向君主报告为耻。
宋育仁,清代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国家的兴衰、历史的变迁,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
这首诗创作于甲午战争(1894-1895年)之后,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家的危机感。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的惨状与平民的苦难,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甲午 其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关怀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以强烈的情感描绘了战败后的沉痛和对国事的忧虑。诗的开头“不见榆关隘,千营溃一惊”,通过对战场的描绘,传达了战争带来的巨大冲击。接着,诗人提到“潜师谋郑管”,反映出对策的无奈,显示出深刻的历史反思。诗中的“星火催和约”更是寓意着战争的结束,但同时也带来了对和约的无奈与屈辱。最后一句“如何闻越甲,不耻向君鸣”,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强调了作为臣子的责任感与耻辱感。
整首诗以沉痛的情感回顾了国家的悲剧,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作为士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诗中蕴含的忧国情怀和历史哲学,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
整首诗围绕着战争的惨痛与国家的命运展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传达出强烈的忧国情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榆关”指的是哪个地方?
填空题:诗中“星火催和约”意指___。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