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塞山怀古》

时间: 2025-04-26 05:11:54

诗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11:54

原文展示: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唐代〕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话文翻译:

王濬的楼船在益州下水,金陵的王气也已黯然收敛。千寻的铁锁沉入江底,一片降旗从石头上升起。人世间多少次令人伤感的往事,山的形状依然在寒流中静静地卧着。今天恰逢四海为家的日子,故垒在萧条的芦荻秋中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

字词注释:

  • 王濬:王濬,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曾率船队下益州。
  • 益州:古地名,今四川一带。
  • 金陵:今南京,古代称金陵。
  • 王气:指王室的气势或权威。
  • 千寻铁锁:比喻坚固的防线或屏障。
  • 降幡:降旗,指投降或放弃抵抗的信号。
  • 故垒:指古代战争遗址,象征着过往的辉煌与衰败。

典故解析:

  • 王濬的楼船:提到王濬,暗示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历史。
  • 千寻铁锁:可能与历史上的水军防线有关。
  • 金陵王气: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兴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杰出的文学家。他以诗、文、赋等多方面的成就闻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历史感怀。

创作背景: 《西塞山怀古》作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之际,刘禹锡以此诗回顾历史,感叹往事兴衰,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西塞山怀古》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感的七言律诗,诗中以王濬的楼船下益州为引子,引出对历史的回忆与感慨。开篇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场景,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英雄气概与历史沧桑交织的画面。王濬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象征着历史的辉煌,而“金陵王气黯然收”则是对历史盛衰的无情揭示,仿佛在提醒人们,曾经的强盛也终会归于沉寂。

接下来,诗人通过“千寻铁锁沉江底”的意象,展示了历史的沉重与深沉,古战场的铁锁已沉没于江底,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悲惨与无奈。而“降幡出石头”则象征着历史的结束与新的开始,降旗意味着放弃抵抗,反映了人世间的无常与变迁。

在对往事的伤感中,诗人感叹“人世几回伤往事”,揭示了历史带给人们的沉重情感。最后两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则以秋天的萧瑟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历史的惋惜,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意识和个人情感的融合。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展现出刘禹锡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中所流露的伤感、孤独与思索,使其成为唐代怀古诗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濬楼船下益州:引出历史人物,设定背景。
  2. 金陵王气黯然收:历史的荣光已经暗淡。
  3. 千寻铁锁沉江底:比喻坚固的防线已消失,历史的沉重。
  4. 一片降幡出石头:象征投降与结束,历史的终结。
  5. 人世几回伤往事:感叹过去的伤痛与无奈。
  6. 山形依旧枕寒流:山的形状未变,历史的延续。
  7. 今逢四海为家日:当今的漂泊与无根。
  8. 故垒萧萧芦荻秋:古战场的萧条,历史的凄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寻铁锁”比喻历史的坚固与凋零。
  • 对仗:如“王气黯然收,降幡出石头”,对比鲜明。
  • 意象:如“萧萧芦荻秋”,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现了对兴衰变迁的深刻思考,传达了对过往英雄与故土的缅怀,情感基调中透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船:象征着历史的壮丽与英雄气概。
  • 铁锁:代表着坚固和抵抗的力量。
  • 降幡:象征着投降与屈服。
  • 故垒:古战场的遗址,象征着历史的沧桑。
  • 芦荻:秋季的植物,象征着萧条与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濬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 A. 汉代
    • B. 三国
    • C. 唐代
    • D. 宋代
  2. 诗中提到的“千寻铁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历史的沉重
    • C. 情感的羁绊
    • D. 家乡的美丽
  3. “故垒萧萧芦荻秋”中的“萧萧”意指什么?

    • A. 热闹
    • B. 凄凉
    • C. 美丽
    • D. 生命

答案:

  1. B. 三国
  2. B. 历史的沉重
  3. B. 凄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与杜甫的《春望》皆以历史为主题,但刘禹锡侧重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感怀,而杜甫则更关注于社会现状与人间疾苦。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刘禹锡更多的是对往事的惋惜,杜甫则是对现实的悲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禹锡诗文选》

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

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相关查询

病中酬元宗简 寄徐晦 答僧拄杖 琴曲歌辞。别鹤 山头鹿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 相和歌辞。董逃行 征妇怨 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韵 送律师归婺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盛情难却 汽油机 厂字头的字 使臣房 巛字旁的字 不赀之赏 绮孺纨绔 射蛇 母字旁的字 丶字旁的字 反文旁的字 无名之辈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镂月裁云 曾祖父 包含懑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