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9:5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9:50:39
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在漫长崎岖的三巴路上,我的身心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危险。
残雪覆盖的山峰在夜晚显得更加凄冷,我在异乡点亮孤独的烛光。
与亲人渐行渐远,我的心思也转向了身边的仆人。
可怜我正处于漂泊之中,明天又是一年的新开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诗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漂泊与孤独情怀。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描写边塞和游子心情的诗歌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节前夜,正值除夕之际,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新旧交替的时刻,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漂泊者内心深处的无奈与伤感。
这首《除夜》通过描绘孤独的旅行和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开篇“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展示了漫长的旅途和身处他乡的孤独感。接着“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以意象丰富的画面表现了外部环境的冷酷和内心的孤寂,诗人点燃一支孤烛,暗示着在黑暗中寻找一丝温暖与光明。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感受到与亲人日渐疏远的痛苦,“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在无奈中,身边的仆人似乎成了他唯一的依靠。最后一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更是将孤独与新年的矛盾感推向高潮,既是对新年的期待,也是一种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叹息。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唐代士人在外漂泊时的孤独心境,与家人、故乡的隔绝感和对未来的惆怅,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漂泊生活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士人在外奋斗时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诗人点燃孤烛的目的是什么?
“渐与骨肉远”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王维的笔调更为温柔,而崔涂的《除夜》则显得更加孤独与无奈。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推荐书目
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迢递三巴路,羁(jī)危万里身。迢递:遥远貌。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羁危:在艰险中羁旅漂泊。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烛”:一作“独”。人:一作“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tóng)仆亲。转于:反与。僮仆:随行小奴。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飘:一作“漂”。明日:指新年。岁华:岁月,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