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4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42:50
原文展示: 草庐三顾图 李东阳 〔明代〕 鱼水君臣岂易遭,几人三顾不辞劳。一从钓渭耕莘后,谁似先生出处高。
白话文翻译: 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般难以遇到,有多少人能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不辞辛劳。自从姜子牙在渭水钓鱼、伊尹在莘地耕作之后,还有谁能像诸葛亮的出仕和退隐那样高洁。
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此诗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赞美,表达了对贤臣与明君关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李东阳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下创作的,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诗中“鱼水君臣岂易遭”一句,用“鱼水”比喻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这种关系的难得。“几人三顾不辞劳”则进一步以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赞扬了贤臣的忠诚和明君的诚意。最后两句通过对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的提及,将诸葛亮的出仕和退隐与古代贤人相提并论,彰显了其高洁的品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品质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和对贤臣高洁品质的推崇。通过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和谐君臣关系的渴望,以及对贤臣忠诚和高洁品质的敬仰。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鱼水君臣”比喻什么? A. 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B. 君臣之间的矛盾关系 C. 君臣之间的疏远关系 答案:A
“三顾茅庐”典故出自哪部历史著作? A. 《史记》 B. 《三国志》 C. 《资治通鉴》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钓渭耕莘”分别指哪两位历史人物? A. 姜子牙和伊尹 B. 诸葛亮和刘备 C. 孔子和孟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