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0:4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47:55
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
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
翼似霜余叶,声如雨后泉。
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
秋天的事情转瞬即逝,空山里夜晚已经听见蝉鸣。
在清露之下吟唱,恰好靠近竹篱笆边。
蝉的翅膀像霜后残留的叶子,声音如同雨后流淌的泉水。
孩子们读书结束,贪婪地想听蝉鸣,结果无法入眠。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蝉鸣、竹篱和秋天的意象,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季节变迁的敏感。蝉在古诗中常常被视为生命力的象征,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作者介绍:潘牥(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语言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秋季,诗人身处静谧的山野中,感受到秋天的急速来临和蝉鸣的悠扬,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蝉》是一首充满自然韵味的诗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夜晚,空山中传来蝉鸣的声音,充满了宁静与思考的气息。首联“秋事遽如许,空山夜已蝉”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表达了秋天的匆匆来临和山中夜晚的寂静。接下来的“多吟清露底,偏傍竹篱边”,则通过清晨的露水和竹篱边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蝉鸣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尤其在“儿曹读书罢,贪听不成眠”一句中,诗人不仅表现了孩子们对蝉鸣的喜爱,也引发了对求知与自然的思考。孩子们在求知的同时,也在享受着自然的声音,这种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珍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蝉鸣,表达了对自然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忙碌的学习与生活中对自然声音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秋事遽如许”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期待
B. 急促
C. 宁静
"声如雨后泉"的比喻意图是什么?
A. 蝉声清脆
B. 蝉声嘈杂
C. 蝉声遥远
诗中提到的“儿曹”指的是谁?
A. 成人
B. 孩子们
C. 老人
答案:1.B;2.A;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