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28: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28:41
次判院丈清湍之什
作者:朱熹
明灭青罗带,周遭碧玉环。
孤亭感陈迹,茂树喜重攀。
爽气琴尊外,泉声枕簟间。
诗成无写处,绝壁藓痕斑。
青色的罗带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四周被碧绿的玉石环绕。孤零零的亭子让我想起过去的遗迹,茂盛的树木让我喜爱地一再攀登。清爽的气息飘荡在琴音之外,泉水的声音在我的竹席旁流淌。诗已经写成,但却没有可以写下去的地方,只有绝壁上青苔的痕迹斑斑。
作者介绍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儒学的阐发和系统化。他的诗歌以清新隽永、意境深远著称,常常结合自然景物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次判院丈清湍之什》创作于朱熹任职于南宋政府期间,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感慨,反映出朱熹在生活中的宁静与思索。
朱熹的《次判院丈清湍之什》是一首充满自然美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从整体来看,诗歌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诗的开篇描绘了水波荡漾的景象,青罗带和碧玉环的意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孤亭与茂树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怀古之情。孤亭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景物,更象征着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怀。茂树的存在则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中又透出一丝生机。
在后半部分,诗人将自然的清爽气息和泉水的声音引入,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自然氛围。此时,诗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象相互交融,产生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感。然而,最后一句“诗成无写处,绝壁藓痕斑”则透出一种无奈与感慨,尽管诗人有心表达,但在现实中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绝壁上的青苔作为岁月的痕迹,诉说着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哲学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体现了朱熹在哲理与情感上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青罗带”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一条丝带
C. 一种乐器
D. 一处山川
诗人通过“泉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寂寞
C. 宁静
D. 兴奋
诗的最后一句“绝壁藓痕斑”传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生活的满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朱熹的《次判院丈清湍之什》,还能够体会到古代诗词的美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