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51:55
平湖渺空阔,积水暮生寒。
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
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
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
这首诗描绘了平湖的广阔与空旷,湖水在傍晚时分显得寒冷。只见到一片片的绿意,但却不知道水深到什么程度。生活在世间的人,常常感到局促与艰难。若是了解沧洲的乐趣,就无需再用正眼去看这世俗的烦恼。
朱熹(1130-1200)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和教育家。他主张道德修养和理性思考,强调心性与自然的和谐,作品以理学思想为主。朱熹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作于朱熹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在经历了政治的波动和个人的磨难后,朱熹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诗中体现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这首诗以湖水为引子,描绘出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自然景观。诗人通过“平湖渺空阔”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然而然的宁静与空灵。湖水的寒冷与傍晚的景象相映成趣,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愁感。接下来的“但见绿千顷,不知深几竿”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无知,象征着人们在广阔的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人世的艰难,提到“人间元迫隘,世路足艰难”,这句将诗的主题从自然转向社会,揭示了生活的困苦与不易。最后一句“若了沧洲趣,无劳正眼看”则是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强调了对内心安宁的追求。整首诗在自然与人世之间游走,展现了朱熹深邃的思想与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艰辛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心灵宁静的向往。朱熹在诗中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强调了内心的自我修养与对自然的领悟。
诗中“平湖渺空阔”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宁静和空旷
B. 忧伤和孤独
C. 热闹和繁华
“若了沧洲趣”中的“沧洲”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远离尘嚣的理想境地
C. 世俗的繁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