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1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14:34
之子论交久,深衷两自知。
提携方有赖,离索遽成悲。
圣处应无数,书来肯见私。
临分莫惆怅,努力共心期。
这位朋友我们交往已久,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自是心知肚明。
在相互扶持的时刻,离别时总是令人感到悲伤。
在圣贤之地应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书信往来是否能够提及私情?
在临别之际不要感到忧愁,努力共同期盼未来再聚。
朱熹(1130-1200年),字子厚,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和诗人。他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诗作于朱熹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深厚感情的珍视与离别时的惆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朱熹的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友谊和对离别的感伤。诗的开头,朱熹以“之子论交久”来引入与朋友的深厚交情,表明他们相知相交已久,感情自然非同寻常。接着,朱熹提到“提携方有赖”,强调了在彼此的扶持中所建立的信任与依赖。此时的离别不仅是肉体上的分离,更是心灵的撕扯,随之而来的是“离索遽成悲”的惆怅。
在表达离愁别绪的同时,朱熹又不忘提到“圣处应无数”,这是他对未来友谊的期许,意味着在道德高尚的环境中,友谊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志同道合的表现。他希望通过书信的交流,能够继续维持这种深厚的情谊。
最后一句“临分莫惆怅,努力共心期”则是对离别情绪的积极调适,鼓励彼此在离别时不要过于伤感,而是要共同期待未来的再聚。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既有对友谊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展现了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的理性与作为诗人的感性。
整首诗表达了朱熹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期盼,体现了他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诗中提到“提携方有赖”,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互相帮助是建立在信任之上
B) 朋友之间的关系很疏远
C) 书信往来很重要
“临分莫惆怅”意指:
A) 在离别时要感到悲伤
B) 不必过于忧愁
C) 友谊已经结束
朱熹与王维的送别诗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但朱熹更加注重对未来的期盼,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对当下离别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