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49:52
倚栏凝伫,点点飞红雨。
欲减罗衣寒未去,寂寞朝朝暮暮。
桃源落日西斜,画桥平接金沙。
春水无风无浪,行人一棹天涯。
我倚在栏杆上凝望,细雨如红花般飘落。
想要减去身上的薄衣,但寒意依旧未退,
孤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朝朝暮暮。
桃源的落日西斜,画桥与金沙平行相接。
春水静无风浪,行人只划着小舟向天涯而去。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境界,象征着人们向往的宁静与美好。诗中提到的“画桥”和“金沙”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增添了诗的意境。
作者介绍: 项鸿祚,字仲华,清代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官员,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情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士人们对自然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人在倚栏思索中,表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典雅情怀。
这首《清平乐七首 其七》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美感的词作。诗人在开头以“倚栏凝伫”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孤独感。细雨的“点点飞红”宛如花瓣飘落,给人一种飘渺的美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忧伤。
接下来的“欲减罗衣寒未去”,则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感受,体现了他身处的环境与内心情感的矛盾。尽管想要减去衣物,却仍感到寒意未退,这种对温暖的渴望无疑增添了情感的沉重。
“桃源落日西斜”描绘了傍晚的宁静与美丽,仿佛将诗人带入一个理想的桃花源,而“画桥平接金沙”则让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最后一句“春水无风无浪,行人一棹天涯”则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旅人的孤独,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远行的孤寂。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在自然与情感之间找到了共鸣,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审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倚栏凝伫”中的“凝伫”意为: A. 持久不动 B. 轻轻移动 C. 开怀大笑
“桃源”在诗中象征: A. 人生的困境 B. 理想的美好生活 C. 现实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行人一棹天涯”主要表达什么?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远方的向往 C. 对现实的放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