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1:15
七夕曝衣篇
作者:沈佺期 〔唐代〕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
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
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
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
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
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
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
双花伏兔画屏风,
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
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
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
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
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
晋武须焚前殿裘。
你难道没有看到昔日宜春太液旁,
香气扑鼻的画阁与天空相连。
灯火闪烁映照着九微星,
香气弥漫如百花齐放。
今夜星星繁多,银河正白,
人们传说织女与牛郎相会。
宫中喧闹的曝衣楼,
天上嫦娥的红粉席。
曝衣的地方曙光微微泛黄,
宫中彩女提着玉制的箱子。
珠履纷纷奔腾上兰花阶,
金梯蜿蜒通向梅花梁。
在绛河里,碧烟缭绕,
双花伏兔的画屏风,
四个龙形的子女撑起斗帐。
轻罗散开如云雾,
珠子垂挂如星汉回旋。
朝霞散落羞怯地映着衣架,
晚月分光照得镜台暗淡。
上有长命仙人,
中间看见玉女迎欢绣衣。
玳瑁帘中暗作春色,
珊瑚窗里翻成了白昼。
椒房金屋的宠爱如新流,
意气风发却不自由。
汉文帝应当惜惜露台的费用,
晋武帝也该焚烧前殿的裘衣。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10年-约785年),字景仁,号天池,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其诗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常具讽刺和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七夕节期间,诗人通过描写织女与牛郎的传说,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与压抑。
《七夕曝衣篇》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描绘了七夕夜的美丽场景以及织女与牛郎的爱情故事。诗歌开篇即以“君不见”引导读者回顾昔日美景,表达对往昔的怀念。接着,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灯火辉煌的夜晚和香气氤氲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梦幻而浪漫的氛围。
在整首诗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比喻,展现了天上人间的交融。星河的璀璨、嫦娥的美丽、彩女的娇艳,无不渗透着对爱情和美好的向往。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流露出一种对奢华生活的无奈与批判,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对宫廷生活的厌倦。
整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展现了唐诗的严谨与优雅。情感层面上,既有对美好爱情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在艺术上和情感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体来看,本诗通过描绘七夕的美丽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奢华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君不见”是用来表达什么?
“嫦娥”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七夕”主要与哪个传说有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沈佺期的《七夕曝衣篇》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描绘爱情故事及宫廷奢华,后者则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