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2:47
作者: 姚合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忆师眠复起,永夜思迢迢。
月下门方掩,林中寺更遥。
钟声空下界,池色在清宵。
终拟修禅观,窗间卷欲烧。
想起师父时常入睡又醒来,漫漫长夜中思绪万千。
月光下,门才刚刚掩上,林中的寺庙显得更加遥远。
钟声在空中回荡,传不到尘世,池水在清澈的夜晚中显得更加明亮。
我打算在这里修建一个禅观,窗边的卷轴已经快要烧尽。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钟声”与“寺庙”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唐代的影响,诗人通过环境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情感。
作者介绍: 姚合(约825年-885年),唐代诗人,字道仁,号惭愧,籍贯不详。他的诗风以清新、淡雅见长,常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过无可僧院》创作于姚合晚年时期,正值唐朝衰落之际,诗人心中充满对逝去时光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此时,他的身心都向往宁静的禅意生活。
《过无可僧院》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师父的思念。开篇的“忆师眠复起”,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似乎在漫漫长夜中,诗人反复思念着已故的师父。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月光下的宁静场景,门刚刚掩上,寺庙在林间显得更加遥远,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钟声的“空下界”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仿佛在提醒人们,尘世的纷扰与烦恼是多么的渺小。随后,池水的清澈与夜色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最后,诗人表达了修建禅观的愿望,窗边的卷轴即将烧尽,这一细节不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人们对于内心安宁的渴望。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有致,既有对往昔的追忆,又对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与对师父的思念,表达了孤独与思考的情感基调,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刻内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忆师”指的是谁?
“月下门方掩”中的“方掩”意思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过无可僧院》与王维的《鹿柴》一样,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并通过自然反映内心的思考与情感。两者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但姚合的诗更加强调对师父的思念与内心孤独的探讨。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