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0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02:28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
作者: 元结 〔唐代〕
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
阳华洞中人,似不知乱焉。
谁能家此地,终老可自全。
草堂背岩洞,几峰轩户前。
清渠匝庭堂,出门仍灌田。
半崖盘石径,高亭临极巅。
引望见何处,迤逶陇北川。
杉松几万株,苍苍满前山。
岩高暧华阳,飞溜何潺潺。
洞深迷远近,但觉多洄渊。
昼游兴未尽,日暮不欲眠。
探烛饮洞中,醉昏漱寒泉。
始知天下心,耽爱各有偏。
陶家世高逸,公忍不独然。
无或毕婚嫁,竟为俗务牵。
在这个厌倦战争的时代,已经动荡了整整十二年。阳华洞中的人,似乎对这场乱世毫无所知。谁能在这里安居乐业,终老于此自得其乐呢?草堂背靠岩洞,几座高峰在门前伫立。清澈的水渠环绕庭院,出门时依然能灌溉田地。半边悬崖上的石径蜿蜒而上,高高的亭子临近绝顶。眺望远方,却又看见了陇北的绵延山川。几万株杉松苍翠挺立,满山遍野。岩壁高耸,阳光透过,溪水潺潺而流。洞深而曲折,令人迷失方向,只觉水流回旋。白天游兴未尽,黄昏时却不想入眠。在洞中探烛饮酒,醉意朦胧,口含寒泉。始知世间的心思,各有偏爱。陶渊明的家世高洁,然而公子你又怎能独自享乐?难免有些人毕婚嫁,终究被俗务牵绊。
元结(约660年-740年),字子良,唐代诗人,擅长五言诗。元结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山水为题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作者借描绘阳华洞的宁静生活,表达对动荡时局的不满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招陶别驾家阳华作》是一首描绘田园隐逸生活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无奈。开篇以“海内厌兵革,骚骚十二年”引入,直接点明了社会背景,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描绘了阳华洞的优美环境,草堂背岩、清渠环绕,这些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田园诗的意境。
在诗的中段,作者通过描绘高亭、陇北川、苍苍杉松等景象,展示了自然的壮丽与宁静,让人心旷神怡。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转向了对人生的思索,指出“始知天下心,耽爱各有偏”,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无奈与烦扰。在陶渊明的理想生活面前,现实的婚嫁、俗务却是难以逃避的。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整首诗通过描绘阳华洞的宁静和美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烦扰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中“海内厌兵革”意指什么?
诗人描绘阳华洞的目的是什么?
“草堂背岩洞,几峰轩户前”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