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4:10: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4:10:34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
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
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
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牛郎从河的西边出发,织女则在东边等待。
他们的目光在万古之间永远交错,七夕时又有谁能见到他们相聚呢?
神灵的光芒难以等待,这件事情总是模糊不清。
当精灵们飒然相遇,何必非要等到秋天才能通达?
亭亭玉立的新娘,龙车的驾驭也曾空无一物。
世人为了你们,也向神灵祈求,愿童子们能够为你们奔走。
家庭的富裕与贫困,白屋也可与公宫相接。
膳夫在堂殿中侍奉,玉声在凄凉的房间中回响。
衣服被晒遍天下,月光伴随着微风轻扬。
蛛丝交织的小人形态,曲折地装点在瓜果之间。
初宴时露水沉重,日出时甘甜将要结束。
可叹你未曾出嫁,心中满是忧愁。
小心谨慎如同律法,竭力在织机中努力。
虽然没有姑舅之事,难道敢于忽视织布的功劳?
明明君臣之间有契约,咫尺之间却可能无法容纳。
礼法不可抛弃,恩情方始夫妻相敬。
大小都有良辰美景,需谨言慎行以至公道。
方圆之间如有不和,英雄多为男子。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语言深邃,情感真挚。
《牵牛织女》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杜甫在家国破碎、人民苦难之际,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对于爱情和家庭的渴望,同时反映出对社会的思考与关怀。
《牵牛织女》是一首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反映人间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这对神话情侣的描述,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篇,牛郎和织女分别在天河两岸,象征着人间的距离和无奈。作者通过“万古永相望”的诗句,传达了这种距离的恒久和无奈。
诗中提到的“七夕”是二人相会的日子,然而“谁见同”则显示了人间的无知与渺小,尽管人们在七夕祈求相会,但这种渴望往往难以实现。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苍凉的情感,诗人对于牛郎织女的同情与感慨油然而生。
在情感的表达上,诗人不仅关注个体的爱情,也反映了社会的整体状态。通过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描写,诗人展现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爱情的美好与生活的艰辛总是交织在一起,形成生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在诗的最后以“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的句子得以升华,突显出在社会中,个人的命运与大环境的联系。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是杜甫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整首诗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探讨了爱情、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生活的复杂与无奈,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与礼法,倡导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牛郎织女分别位于哪里?
诗中提到的“七夕”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亭亭新妆立”描绘的是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