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龙角山福志院》

时间: 2025-05-07 08:59:10

诗句

招提未到只闻名,乘兴来游意最真。

出郭都无三十里,同行恰有两三人。

入门竹迳能明眼,随处禅房可着身。

莫怪山僧拙言语,十年已不踏红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9:10

原文展示:

游龙角山福志院
李流谦 〔宋代〕

招提未到只闻名,
乘兴来游意最真。
出郭都无三十里,
同行恰有两三人。
入门竹迳能明眼,
随处禅房可着身。
莫怪山僧拙言语,
十年已不踏红尘。

白话文翻译:

我在前往福志院的路上,虽然还未到达,但已经听闻了它的名声。带着兴致前来游玩,心中感到格外真实。离开城市的城郭,路程不过三十里,同行的也仅有两三个人。走进院门,竹林小径映入眼帘,随处可见的禅房让我可以安身处世。请不要怪山中的僧人说话笨拙,因为他已经十年没有踏入红尘了。

注释:

  • 招提:指的是寺庙或禅院的名称,通常与佛教有关。
  • 福志院:寺庙的名字,可能暗示其与福德或志向有关。
  • 红尘:比喻世俗的纷扰、喧嚣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写景抒怀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流谦游览福志院时,反映了他对寺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表达了对宁静、禅意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画面。开篇即点出目的地福志院,表现出诗人对名声的向往,暗示着这种向往的真实性。接着,通过对行程的描述,诗人展现了出郭而行的孤独与宁静,同行者的稀少使得这次游历显得更加真实和亲切。

入门后的竹径与禅房则是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对静谧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最后两句中,诗人以自省的方式,表现出自己与世隔绝的状态,表达了对红尘的彻底放弃与淡泊。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招提未到只闻名:虽然还未到达目的地,但已经听说过它的名声,暗示着对福志院的期待。
  2. 乘兴来游意最真:带着兴致前来游玩,感受最真实的心情。
  3. 出郭都无三十里:离开城郭,路程不过三十里,表现出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
  4. 同行恰有两三人:同行者稀少,强调孤独和宁静。
  5. 入门竹迳能明眼:走入竹林小径,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6. 随处禅房可着身:随处可见的禅房,表示可以放下世俗,安身于此。
  7. 莫怪山僧拙言语:不要责怪山中僧人的笨拙言语。
  8. 十年已不踏红尘:表达自己已久不涉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招提未到只闻名,乘兴来游意最真”,前后句对仗工整。
  • 比喻:运用“红尘”比喻世俗的烦扰,表达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对宁静、禅意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迳:象征着清静、宁谧的环境,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禅房:代表内心的安宁与自我修养的场所。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与烦恼,诗人对其的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李流谦在诗中提到的寺庙名是什么?

    • A. 福志院
    • B. 普陀山
    • C. 灵隐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十年已不踏__”。

  3. 判断题:诗人对世俗生活持积极态度。(对/错)

答案:

  1. A
  2. 红尘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李流谦《游龙角山福志院》与王维《鹿柴》: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反思,而王则更多描绘自然景色的美。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李流谦生平与作品》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七夕歌 十月二十二日晚作三首 熏风二首 发金陵折柳亭二首 襄阳曲 僧允怀惠紫竹杖 西湖三首 乍晴二首 冬至赠潘郎二首 食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须弥黍米 躁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片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故方 销声匿迹 以剑补履 赤字旁的字 拨杯 一口不能著两匙 浴浣 斜头歪脑 译音 见字旁的字 麻字旁的字 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焚巢捣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