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3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33:09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春风吹散了蜡烛的火焰,露珠润湿了红色的莲花,灯市的光辉交相辉映。桂花的清香在瓦上飘荡,轻纤的云朵散去,皓月似乎要降临。衣裳轻盈而雅致,仿佛看见了仙女的纤细腰肢。笛声和鼓声喧闹,人影零散,香气弥漫在整个街道。想起都城的夜晚,仿佛千家万户的灯火如同白昼,嬉笑声中游乐人群。华丽的车子和绢帕交相辉映,偶然相遇时,暗尘总是随马而来。岁月如流,唯独看到的是旧情的衰退。清漏的时间流逝,飞盖的车子归来,舞蹈和歌唱也都停止了。
周邦彦(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他以其词风清丽、意境深远而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态。其作品常常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解语花·上元》创作于宋代元宵节之际,表达了作者对灯市繁华夜景的描绘以及对往昔情感的追忆。在元宵节这个团圆和欢乐的日子里,周邦彦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的思考。
《解语花·上元》是一首描写元宵节夜景的词作,整体呈现出一种既热闹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词开篇通过“风消绛蜡,露浥红莲”描绘了春夜的清新与温暖,蜡烛的微光与红莲的娇艳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接下来的“桂华流瓦”与“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优雅,月亮仿佛要降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词中通过对“衣裳淡雅”的描写,突出了节日中人们的美丽与轻盈,特别是“楚女纤腰一把”的形象,既是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而“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的描写则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与热闹,街道上人影交错,香气四溢,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节日场景。
然而,在欢乐的表象下,作者却通过“因念都城放夜”以及“唯只见旧情衰谢”,流露出对往昔情感的惆怅。岁月如流,旧情已逝,与往日的欢愉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不已。最后一句“从舞休歌罢”则是对这一切热闹的终止,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对过往的追忆。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与个人的情感反思,使其成为古典词作中的佳作。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
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整首词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反映了作者对往昔情感的思索与追忆,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展现出古典诗词中对人情世态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
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节日的氛围,同时也承载了诗人对人生与情感的思考。
《解语花·上元》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周邦彦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
A. 仙女
B. 皓月
C. 柳树
D. 红莲
诗中描绘的节日是哪个节日?
A. 中秋
B. 元宵
C. 端午
D. 春节
“钿车罗帕”中的“钿车”象征什么?
A. 贫穷
B. 华丽
C. 哀伤
D. 忧愁
以上内容为《解语花·上元》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