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24: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24:38
兰陵王·柳
作者:周邦彦 〔宋代〕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柳树的影子笔直,烟雾中轻轻摇曳着嫩绿的柳丝。在隋堤上,我曾几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柳条轻轻拂水,送走了行人的身影。登高望远,遥望故乡,谁能识得我这个疲惫的京华客人?长亭的道路,年年岁岁,应该有千尺的柔软柳条被折断。闲暇时寻访旧日的踪迹,正好借酒来伴随着哀伤的乐声,灯光照亮了离席的时刻。梨花和榆树的火光催促着寒食节的到来。愁绪如箭般飞快,波浪温暖,回头遥望,便能数得几站驿站,目光所及之处,望见那人已在天北。凄凉之情,恨意堆积!渐渐离去的水波缠绵,渡口显得格外寂静,斜阳缓缓西沉,春天似乎无尽。想念那月楼携手的情景,露桥旁传来笛声。沉思往事,似梦中一般,泪水暗自流下。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宋代著名词人和音乐家,他以词风清丽、情感真挚而著称。周邦彦在词作中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周邦彦晚年,正值人生的回忆与感慨之际。通过对柳树、长亭、寒食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往事的追忆。
《兰陵王·柳》展现了周邦彦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细腻的情感。在这首词中,柳树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是思乡情绪的象征。柳丝轻拂水面,仿佛在诉说着旅人的离愁别绪。词中对隋堤的回忆与长亭的描写,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个人经历的感慨。尤其是“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表露了身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全词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通过“烟里丝丝弄碧”和“梨花榆火催寒食”等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随着词意的发展,从对故乡的思念到对往事的沉思,情感愈发浓烈。最后的“似梦里,泪暗滴”,则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感伤与深切的怀念。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对柳树的描写引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表现了离愁别绪和对往事的追忆。主题围绕着孤独、怀念与无奈展开,展现了周邦彦深邃的情感世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兰陵王·柳》中的“柳阴直”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柳树的影子
B. 柳树的花
C. 柳树的果实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日主要是用来纪念谁?
A. 孔子
B. 介子推
C. 屈原
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A. 欢快
B. 愉悦
C. 凄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