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韵答学者四首》

时间: 2025-04-28 04:33:07

诗句

太阿无前锋不缺,铅刀不堪供一切。

至柔绕指刚则折,善而藏之光夺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33:07

原文展示

次韵答学者四首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太阿无前锋不缺,
铅刀不堪供一切。
至柔绕指刚则折,
善而藏之光夺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太阿剑没有锋利的前端,铅刀也不能用来应对一切。最柔软的东西如果缠绕在手指上,坚硬的东西则会被折断;而善良的品质隐藏在内心,其光芒能超越明月。

注释

  • 太阿:古代名剑,传说中无锋却极为锋利,象征潜力与力量。
  • 铅刀:比喻无用之物,铅重且不适合战斗。
  • 至柔:形容极其柔软的状态。
  • 绕指:形象地描绘柔软的物体缠绕手指。
  • :指坚硬的物体。
  • 善而藏之:指内心的善良品质不外露。
  • 光夺月:比喻内心的光芒能够超越自然的明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师道,号静轩,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丽俊逸的诗风著称,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

《次韵答学者四首》是陈师道对当时学者的一种回应,反映了他对智慧、力量及品德的思考,表达了对内在品质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内在品质与外在力量之间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太阿无前锋不缺”,暗示着真正的力量往往是内敛和潜在的,而不是外在的锋芒毕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铅刀不堪供一切”,形象地揭示了那些外表光鲜而内里空虚的事物是无用的。

接下来的“至柔绕指刚则折”则强调了柔软的力量。在生活中,温和的态度和策略往往能战胜强硬的对抗。最后的“善而藏之光夺月”则升华了主题,指出真正的光辉来自于内心的善良,而非外在的张扬。

整首诗在节奏和韵律上都给人以流畅感,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语言的掌控与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的哲理思考引发读者对内在品质的反思,警醒着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修养与品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太阿无前锋不缺:强调太阿剑的潜力和内在的威力,虽然没有锋利的外表,却依然强大。
  2. 铅刀不堪供一切:批判那些表面上看似有用的东西,实际却没有价值。
  3. 至柔绕指刚则折:柔软的东西能够战胜硬物,象征着智慧与柔韧性。
  4. 善而藏之光夺月:内心的善良和品德才能真正照亮人生,超越外在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太阿”、“铅刀”等物象比喻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象征:如“光夺月”,象征内心的光辉与善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心灵的善良和智慧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的强硬与虚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阿:象征力量和潜力,代表内在的价值。
  • 铅刀:象征无用和失落的价值。
  • 至柔:象征温和的力量与智慧。
  • 光夺月:象征内心的善良与品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太阿”象征什么?

    • A. 外在的锋利
    • B. 内在的力量
    • C. 无用的工具
  2. 填空题:诗中提到“至柔绕指刚则折”,强调了__的力量。

  3. 判断题:诗中认为外在的光辉是最重要的。(判断是非)

答案

  1. B
  2. 柔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与个人痛苦,强调外界对个人的影响。
  • 李白的《将进酒》:豪放不羁,强调及时行乐,展现出外在的张扬。

陈师道的作品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修养与品德的内在力量,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要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昭陵行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漳州白莲僧宗要见遗纸扇每扇各书一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抱鸡养竹 提手旁的字 决不待时 望风而降 肄业 披头盖脑 阜字旁的字 殳字旁的字 韭字旁的字 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唯利是图 面目黧黑 雨字头的字 祆祠 疲于供命 羣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