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00: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00:10
宿柴城
陈师道 〔宋代〕
卧埋尘叶走风烟,
齿豁头童不记年。
起倒不供聊应俗,
高低莫可只随缘。
冬冬鼓远三行夜,
隐隐平湖四接天。
枕底涛波蓬上雨,
故将羁老到愁边。
全诗翻译:
我躺在柴城,满身覆盖着尘土和落叶,恍惚间像是在随风而逝。年纪大了,牙齿掉了,脸上的童年记忆已经模糊。生活的起伏不再是为了迎合世俗,人生的高低起伏也只是在随缘而行。夜深人静,鼓声在远方响起,似乎是三江水流淌的声音,隐约中看到平湖与天际相接。枕下的涛声如雨般拍打着蓬草,唯有这份孤独的羁旅让我感到年华渐老,愁绪满怀。
陈师道(约1040-1100),字仲明,号止庵,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简练,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宿柴城》写于陈师道晚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诗人在柴城宿夜,面临衰老与归属感的缺失,借助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宿柴城》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宿地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开篇“卧埋尘叶走风烟”,以“卧埋”二字引入,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有对世事的无奈。紧接着的“齿豁头童不记年”则揭示了诗人对自身年华的惋惜,牙齿的脱落象征着衰老,而“头童”则是对过去的缅怀。
接下来的“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淡然态度,生活的起伏已不再是追求的目标,随缘而行似乎成了一种解脱。这样的情感在“冬冬鼓远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的描写中更为浓厚,鼓声远传,仿佛是时光的回响,平湖与天接,形成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令人在静谧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最后的“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则是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涛波与雨水交织,象征着生活的波折与不安,诗人在此时此刻的感受更显深刻,既有对自然的感知,也有对人生的深思。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对人生的思考。诗人以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起伏,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中“卧埋尘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高低莫可只随缘”中的“随缘”主要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冬冬鼓远”表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