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3:3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36:39
春景 杖藜入春泥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步出浣花溪,儿童识杖藜。
逝将随晚景,独自入春泥。
九节闲堪爱,百钱相与携。
行从竹鸡里,径到子规西。
屐弊犹须蜡,壶倾可得提。
暮归惊倒载,笑倒白铜鞮。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诗人走出浣花溪,遇见小孩认识杖藜(杖藜是一种植物),他想随晚景而去,独自走入春泥。诗人喜欢九节(九节就是一种植物)并且带着一百文钱同行。他从竹鸡的栖息地走去,直至子规(杜鹃)飞鸣的地方。虽然草履已经磨损,依旧需要蜡来涂抹,壶倾斜着也能提着回家。回家时背上东西意外地倒了,结果让人忍俊不禁。
刘辰翁(约1084年-约1150年),字子文,号晨翁,宋代诗人,生于古蜀地(今四川)。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描写著称,常在诗中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以悠然的心态走出浣花溪,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快乐。诗中以儿童的天真和自然的美景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
《春景 杖藜入春泥》是一首描绘春日田园生活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的开头,诗人步出浣花溪,描绘出一个春日的景象,清澈的溪水,悠然的儿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在与儿童的互动中,增添了几分童趣和天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随晚景而行的愿望,独自踏入春泥,象征着对自然的沉浸和享受。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愈发深入,喜欢九节植物的闲适,也暗示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行从竹鸡里,径到子规西”一句,描绘了一个行走的过程,带着对春天的期待与憧憬,仿佛在追逐春的脚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春天的声音与色彩,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感。
最后几句,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归家的情景,既有生活的琐碎,也充满了人情味。这种幽默感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春日画面。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生活的向往,传达了对简单、纯朴生活的珍视。
诗中提到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诗人希望随什么而行?
诗中的“屐弊犹须蜡”表达了什么?
刘辰翁的《春景》与王维的《鸟鸣涧》均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刘辰翁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生活的细腻;而王维则以空灵的意境和深邃的哲思展现自然的神秘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