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行路难 其二》

时间: 2025-05-07 08:33:16

诗句

君不见白日光,不照幽草心。

又不见石上云,肤寸遂成阴。

世间会合良难得,况有巧言能烁金。

伏波槁葬魏碑仆,当时岂是非知音?

智谋启疑忠逆耳,平地反掌生崎嵚。

行路难,愁最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3:16

原文展示:

行路难 其二
君不见白日光,不照幽草心。
又不见石上云,肤寸遂成阴。
世间会合良难得,况有巧言能烁金。
伏波槁葬魏碑仆,当时岂是非知音?
智谋启疑忠逆耳,平地反掌生崎嵚。
行路难,愁最深。

白话文翻译:

你不曾见到阳光,难以照亮幽暗的草心;
又不曾见到石上漂浮的云,覆盖一寸便形成阴影。
世间的相聚是多么难得,何况那些花言巧语能让金子都失色。
伏波的英名葬于魏碑之下,当时又有多少知音?
聪明的谋略往往引起疑虑,忠诚的言辞总是逆耳,
在平坦的土地上反手就能生出崎岖。
行路艰难,愁苦最深。

注释:

  • 白日光:指阳光,象征光明与希望。
  • 幽草心:指幽暗处的草,象征隐秘的心情与情感。
  • 肤寸:指很小的地方,象征微小的阴影。
  • 伏波槁葬:指历史英雄伏波的名声被埋没,暗指无知音之悲。
  • 智谋启疑:指聪明的计谋往往引发他人的怀疑,反映世事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字伯温,元代诗人、政治家,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诗词作品被后人所铭记。他的诗风多以抒情见长,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创作于元代,时局动荡,社会不安,诗人对人生的艰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感无奈,通过诗句表达了对真情与知音的渴望,以及对世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行路难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行路的艰难与孤独。诗中开篇以自然景象引入,白日与幽草、石头上的云相对比,营造出一种对光明与希望的渴望,而反映内心的阴郁与失望。接着,诗人提出“世间会合良难得”,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本就稀少,何况那些只会花言巧语的人更是无足轻重。通过伏波槁葬的典故,诗人感慨历史英雄的孤独与无奈,强调即便是伟大的人物,也难免遭遇被遗忘的命运。最后,诗人总结行路的艰难,愁苦更深,深刻地揭示了人世间的复杂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君不见白日光,不照幽草心:用阳光与草心的对比,象征光明与心灵的隐秘。
    2. 又不见石上云,肤寸遂成阴:石头上的云,形成小阴影,表明小事也能影响内心。
    3. 世间会合良难得,况有巧言能烁金:强调人际关系的珍贵和虚假言辞的无用。
    4. 伏波槁葬魏碑仆,当时岂是非知音:用历史人物的例子,表达孤独与无知音的感叹。
    5. 智谋启疑忠逆耳,平地反掌生崎嵚:聪明的谋略招来疑虑,表明世事的反转与艰难。
    6. 行路难,愁最深:总结全诗,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愁苦。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意象分析:

  • 阳光:希望与光明的象征。
  • 幽草:隐秘情感的代表。
  • 石云:象征微小的阴影与困扰。
  • 伏波:历史英雄,象征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伏波”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刘邦
    • B. 诸葛亮
    • C. 吕洞宾
    • D. 司马迁
  2. 诗中“世间会合良难得”的意思是?

    • A. 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很珍贵
    • B. 人与人总是相聚
    • C. 相聚是有条件的
    • D. 人生没有意义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行路难》李白与刘基的《行路难 其二》都表现了人生的艰难与孤独,然而李白多以豪放激昂的语气表达对人生的感慨,而刘基则更显沉郁与思考。两首诗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刘基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宴清都•萤火 宴清都 宴清都 宴清都 扫花游 夜读碧山赋秋声词,试步其韵 扫花游 题罗镜泉“琼台梦月图” 扫花游 扫花游 荔湾对酒作 扫花游 为汪旭初兄碧双楼论词图 扫花游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麦字旁的字 癶字旁的字 小气鬼 齐字旁的字 虞衡 半死半活 僧尼 脚踏两只船 车字旁的字 都护 穷奢极欲 自相戕贼 仪态万千 示字旁的字 共料 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