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闽关(二首)》

时间: 2025-05-01 19:19:36

诗句

建溪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斗客舟。

篙子踏歌浑不畏,行人遥望替生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19:36

过闽关(二首)

作者: 刘基 〔明代〕

原文展示:

建溪激箭向南流,石齿如锋斗客舟。
篙子踏歌浑不畏,行人遥望替生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建溪的急流向南奔流而去,石头锋利如刀,似乎在与过往的客船争斗。船夫们在波涛中高歌,毫不畏惧,但远方的行人却只能远远地望着,心中充满了忧愁。


注释:

  • 建溪: 指福建省建阳的建溪,水流湍急。
  • 激箭: 形容溪水流动迅猛如箭。
  • 石齿: 指溪中尖锐的石头。
  • 斗客舟: 意为与过往的船只争斗,形容河流的险恶。
  • 篙子: 船夫用来撑船的长杆。
  • 踏歌: 船夫在船上唱着歌。
  • 生愁: 产生忧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篙子踏歌”的意象与中国古代水上生活的文化密切相关,表现了船夫们在面对艰难环境时的乐观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天游,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以诗文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际,诗人可能通过描绘山水的壮丽与人们的愁苦,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水流和舟船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生活的艰辛。开篇以“建溪激箭向南流”,描绘出溪水的急促与力量,给人一种紧迫感。接着“石齿如锋斗客舟”,将自然的险恶与人类的脆弱形成对比,表达了自然环境对船只的威胁。

“篙子踏歌浑不畏”则展现了船夫在逆境中的勇敢与乐观,尽管环境险恶,他们依然选择高歌前行,体现了人类不屈的精神。然而,最后一句“行人遥望替生愁”则转向对远方人的忧虑,表现了一种无奈的情感,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沉重与艰辛。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建溪激箭向南流: 描述溪水流动的急促,给人以生动的感觉。
  2. 石齿如锋斗客舟: 强调石头的尖锐与水流的凶险,暗示旅行的危险。
  3. 篙子踏歌浑不畏: 船夫在逆境中依然乐观,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行人遥望替生愁: 远方的行人无法参与其中,产生了对生活的愁苦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激箭”与“石齿”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溪水的急速与险恶。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达了在逆境中人们的勇敢与无奈,体现了生存斗争的主题。


意象分析:

  • 建溪: 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石齿: 代表着生活中的障碍与挑战。
  • 篙子: 船夫的工具,象征着人类在逆境中努力前行的智慧与勇气。
  • 行人: 代表社会中无能为力的普通人,承载着对生活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建溪激箭”主要描绘了什么? A. 水流的急促
    B. 船只的安全
    C. 风景的美丽

  2. “篙子踏歌浑不畏”表达了船夫什么样的态度? A. 恐惧
    B. 乐观
    C. 忧愁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的诗更多表现了壮丽的景色与人生的豪情,而刘基的《过闽关》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指南》
  • 《刘基研究》

以上是对《过闽关》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昼锦堂 春闺怨,步吴梦窗韵 昼锦堂 秋日病起 昼锦堂 送都宪高公致仕 昼锦堂 昼锦堂 败邸 昼锦堂 清明后一日同纬云重上玉峰积阴乍霁春女甚盛词以纪游 昼锦堂 其三 昼锦堂 其二 昼锦堂 咏并蒂榴花四首 其一 昼锦堂 寄桑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明月芦花 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長字旁的字 跋前踬后 田字旁的字 包含惩的词语有哪些 乙字旁的字 骑扬州鹤 一声不响 嘴甜心苦 鹵字旁的字 啧啧称奇 鸣控 克字旁的字 彭越 青琅玕 包含姜的词语有哪些 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取之不尽 浩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