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古筑城曲》

时间: 2025-05-02 04:12:29

诗句

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

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2:29

原文展示:

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

白话文翻译:

筑城的声音发出刺耳的嘶鸣,汉朝的月亮低挂在城边。若不掩盖那些白骨,它们将会与长城一样高耸。

注释:

  • 筑城:指的是修建城墙。
  • 声酸嘶:形容筑城时发出的刺耳声音。
  • 汉月:指汉朝时期的月亮,暗示历史的悠久与沧桑。
  • 白骨:指死去的人的骸骨,象征战争的惨烈。
  • 高与长城齐:形容白骨的数量之多,若不掩埋将与长城同样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杂文家,爱国主义者,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抒怀咏史为主。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创作背景:

《古筑城曲》是在陆游经历了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之后所作。诗中通过对筑城声与白骨的描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悲惨,表现了他对国家沦陷、百姓生灵涂炭的深切悲痛。

诗歌鉴赏:

《古筑城曲》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间的无常。开头“筑城声酸嘶”,直接描绘了筑城的场景,声音刺耳且凄凉,这不仅是筑城的声音,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一种隐喻。接着“汉月傍城低”,通过月亮的意象,暗示了历史的沉重与无情,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惨淡。

“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这一句尤为震撼,白骨与长城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死亡数量之多,给人一种无形的恐惧和深思。整首诗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陆游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忧虑,透出浓厚的悲情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筑城声酸嘶:筑城的声音尖锐刺耳,表现出筑城的艰辛与痛苦。
  2. 汉月傍城低:汉代的月亮低悬,暗示历史的沉重与回忆的凄凉。
  3. 白骨若不掩:战争造成的无数白骨,若不加掩埋,象征着对生命的极大漠视。
  4. 高与长城齐:白骨的数量之多,令人震惊,与长城并肩,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惨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骨”与“长城”进行对比,突显战争的惨烈。
  • 拟人:声音“酸嘶”似乎在诉说着城墙的悲鸣,给人以感情的联想。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力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战争的深切悲痛,以及对历史的深思。陆游通过对古城筑墙和白骨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思,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筑城:象征着防御与希望,但同时也代表着恐惧与痛苦。
  • 汉月:历史的见证,代表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对比。
  • 白骨:战争的牺牲,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筑城声酸嘶”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痛苦
    • C. 宁静
  2. 诗中的“汉月”代表什么?

    • A. 未来
    • B. 过去
    • C. 现在
  3. “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表达了怎样的意象?

    • A. 建设
    • B. 战争的惨烈
    • C. 和平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诗歌都深受战争影响,但陆游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与个人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百姓的关怀。两者都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查询

子夜吴歌·夏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行路难·其二 北风行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金陵酒肆留别 秋浦歌十七首 长歌行 寻雍尊师隐居 上李邕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二竖为烈 起凶 页字旁的字 鬯字旁的字 包含烨的词语有哪些 疋字旁的字 包含甄的词语有哪些 麻字旁的字 十字旁的字 评述 雷鸣瓦釜 谒款 世异时移 排坛 先为之容 包含畏的成语 贪功 包含碍的词语有哪些 造谤生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