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9:0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4:58
丛苇
作者: 张蠙 〔唐代〕
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
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
在寒冷的水边,芦苇丛生,我曾在这里折断了渔船的桨。
忽然靠近了亭台,却又觉得这岛屿偏僻而不便。
花在无月的夜里显得格外明亮,声音急促正值秋天。
我遥想巴陵渡口,余晖照射下的烟雾一片朦胧。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蠙,唐代诗人,其生平资料不多,但其作品在唐诗中颇具特色,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丛苇》写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可能在游历中感受到自然的孤寂与人生的无常。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的感慨。
《丛苇》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诗。诗的开头以“丛丛寒水边”引入,描绘了一幅寒冷水域景象,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折断的渔船象征着诗人过去的回忆与失落,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念与对生活的感慨。接下来的“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表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感受,亭台的近与岛屿的偏僻形成对比,使得孤独感愈发显著。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花朵在无月的夜里显得更加明亮,声音则急促而清晰,展现了秋季的特有氛围。最后一句“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则将诗人内心的思念与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展现得淋漓尽致,巴陵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承载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孤独、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刻,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思考。
逐句解析:
“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
“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
“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世的感慨,反映了孤独思乡的情感,寄托了对往昔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丛丛寒水边”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A. 温暖的湖边
B. 寒冷的水域
C. 繁华的市街
答案:B
“遥忆巴陵渡”中,巴陵渡象征着什么?
A. 远方的风景
B. 诗人的故乡
C. 诗人失去的爱情
答案:B
诗人对亭台和岛屿的感觉是怎样的?
A. 都很喜欢
B. 亭台近且美丽,岛屿偏僻而嫌弃
C. 都觉得偏僻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