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3:56: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3:56:35
和崔监丞春游郑仆射东园
张蠙 〔唐代〕
春兴随花尽,东园自养闲。
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
白鸟穿萝去,清泉抵石还。
岂同秦代客,无位隐商山。
春天的兴致随着花朵的凋零而消逝,东园里却能自得其乐。
我不离开这三亩的田地,仿佛进入了万重山的深处。
白鸟从藤萝间飞去,清泉流淌到石头上又回归。
怎能跟古秦代的游子相比,那里没有隐居的商山位置。
张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他的诗歌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应友人之邀游览东园,借游园之乐,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开篇以“春兴随花尽”引入,简洁而直接,表明春天的美好和短暂,随着花的凋谢,春天的兴致也逐渐消逝。然而,诗人却在“东园自养闲”中找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意境,似乎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安宁与快乐。
接下来的两句“不离三亩地,似入万重山”,描绘了诗人对身边小天地的珍惜,虽然只是三亩田地,却有如进入层峦叠嶂的大山,表现出诗人心中的无限辽阔与宁静。此时,白鸟与清泉的意象交替出现,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美好与和谐,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田园图景。
最后一句“岂同秦代客,无位隐商山”则将诗人的感受与历史典故相结合,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与思考。与古代的游子相比,诗人更愿意安于平凡的生活,而不是追求名位与权势。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中“春兴随花尽”表达了什么?
“岂同秦代客”中的“秦代客”指的是谁?
《鹿柴》与《和崔监丞春游郑仆射东园》都描绘了自然与田园的美好,王维的诗更加侧重于静谧的氛围,而张蠙的诗则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