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17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在崇胜寺后,有成千上万的竹子,唯有一根独自挺立,大家称赞它。
它高洁而挺拔,年岁已高却不枯萎,平生的风骨是如此清瘦。
我爱这修长的竹子,称它为尊者,却不禁嘲笑那寒松只是个大夫。
未曾见到与我同坐的木头上座,空余听法的石头在菟草之上。
我戏谑地将秋色分在斋钵中,抹去月光,随风而来,究竟能否饱足?
作者介绍:惠洪,字良弼,号石头,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惠洪的诗作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特别是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惠洪在崇胜寺的隐居生活中,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表现了对竹子的敬仰与松树的调侃,暗含对人品与地位的反思。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线,表面上是在描绘崇胜寺后的一片竹林,但实际上透过竹的形象,惠洪表达了对高洁品德的推崇与对世俗名利的冷眼旁观。诗的开头对竹子的描绘,"高节长身老不枯",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外形特征,也寓意着诗人对高尚节操的向往。接着,诗中将竹子与寒松对比,显示了惠洪对不同品德的评判,竹子象征着清白无私,而寒松则暗示了世俗中的权势与地位。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佛教的意象,"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反映了诗人在佛教中寻找的精神寄托。他在斋钵中分秋色,抹去月光,这是一种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外在事物的淡然与对内心世界的探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惠洪对高洁品德的追求,对世俗名利的讽刺,及其对内心与自然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竹
B. 松
C. 石
D. 月
诗人对寒松的态度是?
A. 尊重
B. 嘲笑
C. 忽视
D. 崇拜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权利的追求
B. 对高洁品德的赞美
C. 对财富的渴望
D. 对名声的追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