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5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54:02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二十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
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
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幽深寂静的天空,内心充满忧虑与不安。对于世间的纷扰,众人议论纷纷,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尽管圣人的教诲仍在,但世道却早已衰败。诗人感到无所依靠,忧愁与醉酒交织,无法自持。于是他决定去采摘芝草,希望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
这首诗提到了“圣人教犹在”,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思考。而“去去行采芝”则暗示了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理念。
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之,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悲壮、深刻哲理著称,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之时。诗人面对这样的时代,感到失落与无奈,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对理想的追寻与对现实的反思。
这首诗承载了陈子昂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开篇的“玄天幽且默”设定了一个孤独而静谧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迷茫与不安。接着,他提到“群议曷嗤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对于政治与道德的讨论,然而这种讨论却充满了不屑与无力。接下来的“圣人教犹在”,则暗示着即使有古代圣人的教诲存在,但在现实中,这些教诲却难以落实,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失望。
“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这一句将诗人的内心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在问: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依附于什么?诗人在面对无尽的忧愁时,感到无力以对。
最后一联“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线希望。他希望能够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理想。在这首诗中,陈子昂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也传递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失望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圣人”指的是哪位古代人物?
“一绳将何系?”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去去行采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陈子昂的《感遇诗》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虑。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