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3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32:39
夜读
作者: 翁逢龙 〔宋代〕
官事归来夜雪埋,
儿曹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问贫富,
但有读书声便佳。
夜晚,雪花纷飞,我从官事归来;
孩子们在小茅草屋里点着灯火。
不必去询问人家的贫富,
只要能听到读书的声音,那就很好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读书声便佳”可以引申为古人对读书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反映了宋代士人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
作者介绍: 翁逢龙,字梦阮,号清韵,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杭州,学识渊博,工诗词,尤以清新脱俗见长。他的作品常表现出淡泊明志、崇尚读书的思想。
创作背景: 《夜读》创作于一个雪夜,诗人从公务归来,看到孩子们在小茅屋中读书,触动了他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和对社会贫富差距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也表达了对读书这种文化活动的赞美,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读》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的诗作。诗人在夜晚雪落的宁静时分,归家后看到孩子们在小茅草屋中点灯读书,产生了深刻的感触。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意境清幽,表现出一种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在诗的第一联中,“官事归来夜雪埋”描绘了一幅冬夜归来的场景,雪花如盖,营造出一种冷清而静谧的氛围。诗人从繁忙的官务中回到家中,身心俱疲,但看到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情景,心中顿生温暖与欣慰。
第二联“儿曹灯火小茅斋”则通过“灯火”一词,传达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气氛,孩子们的读书声是这小屋中最美的乐章。此时,诗人并不关心邻里之间的贫富差距,而是更注重文化的氛围与精神的追求。
最后两句“人家不必问贫富,但有读书声便佳”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崇尚。无论家庭的财富如何,只要有读书的声音,生活就有了意义。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士人对文化的重视,诗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提升自我。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知识的尊重,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崇尚读书的精神。通过描绘冬夜归家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教育和文化的尊重,认为只要有读书的声音,无论贫富,生活都是值得赞美的。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夜读》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翁逢龙
c) 杜甫
诗中提到的“灯火”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知识和希望
c) 冷清
诗人对贫富差距的态度是?
a) 非常在意
b) 漠不关心
c) 期待改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夜读》相比,李白的《静夜思》也表达了诗人在静谧夜晚的思考,但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翁逢龙的《夜读》则更加关注于社会文化的氛围与知识的价值。两首诗都展现了夜晚的宁静,却有着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主题。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夜读》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