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1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16:54
金山寺
——翁逢龙 〔宋代〕
波涛涌处浮双塔,
塔影高低树影边。
山下虽无归寺路,
门前却有过淮船。
石峰隔水难寻水,
井脉通泉易得泉。
闻说老龙归洞口,
几回惊起定僧禅。
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双塔浮现而出,
塔影在高高低低的树影旁摇曳。
山下虽然没有通往寺庙的归路,
但门前却有过往的淮河船只。
石峰隔水,难以寻找到水,
井脉通向泉水,容易找到泉水。
听说老龙归回洞口,
几次惊动了正在禅修的僧人。
"老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常见的形象,通常与水源、雨水等自然现象相关联。传说中,龙能呼风唤雨,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控制。金山寺作为一个古老的寺庙,常常与道教及佛教的文化相交织,暗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翁逢龙,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融入佛教思想,展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金山寺》创作于南宋时期,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诗人通过对金山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宗教的思考,反映出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金山寺》通过波涛汹涌的水面与静谧的寺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诗中描绘的双塔在波涛中浮现,既有自然的力量,又有宗教的庄严,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冲击。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思考人类与自然、宗教之间的关系。
"山下虽无归寺路,门前却有过淮船"一句,表达了虽然前往寺庙的路不便,但人们依然可以通过水路到达,体现出对信仰的追求与向往。接着,"石峰隔水难寻水,井脉通泉易得泉"则通过对比,展示了自然环境的复杂与神秘。
最后的"闻说老龙归洞口,几回惊起定僧禅",则将神话与现实结合,增添了一层神秘感,仿佛在暗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联系。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对自然与信仰的深刻理解,给人以启迪。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展开,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
《金山寺》的作者是谁?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水与寺庙的关系?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人文与情感的不同表达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