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24: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4:32
再和马图
作者:张耒 〔宋代〕
我年十五游关西,
当时惟拣恶马骑。
华州城西铁骢马,
勇士十人不可羁。
牵来当庭立不定,
两足人立迎风嘶。
我心壮此宁复畏,
抚鞍蹑镫乘以驰。
长衢大呼人四走,
腰稳如植身如飞。
桥边争道挽不止,
侧身逼坠壕中泥。
悬空十丈才一掷,
我手失辔犹攒蹄。
回头一跃已在岸,
但见满道人嗟咨。
关中地平草木短,
尽日散漫游忘归。
驱驰宁复受鞭策,
进止自与人心齐。
尔来十年我南走,
此马嗟嗟入谁手。
楚乡水国地卑污,
人尽乘船马如狗。
我心未老身已衰,
梦寐时时犹见之。
想图思画忽有感,
况复慷慨吟公诗。
达人遇境贵不惑,
世有尤物常难得。
宁能使我即无情,
搔首长歌还叹息。
我年十五岁的时候游历关西,那时只挑选那些凶恶的马来骑。华州城西有匹铁骢马,十个勇士也无法驯服。牵来当庭时,它站立不稳,双腿直立对着风嘶鸣。我心中壮志凌云,怎能再畏惧,轻抚鞍子,跨上马镫便开始驰骋。长途奔跑时人们四散而逃,马腰稳如树木,身形如飞。桥边争道的马车拉不断,侧身之间几乎坠入壕沟泥泞。悬空十丈的高处才一掷,我的手失去缰绳,仍然抓紧马蹄。回头一跃便已在岸上,看到众人都在惊叹。关中土地平坦,草木却很稀少,整日漫游却忘记了归途。骑马奔驰难道还需要鞭策?我的去进止都是与人心相契合。从那时起十年我南行,此马的哀叹又归于谁手?楚乡水乡地势低洼肮脏,人人都乘船,马儿如同狗一般。我心未老而身体已衰,梦中时时仍见到它。想起图画便有所感触,更何况慷慨吟唱公诗。智者在逆境中贵在不迷惑,世间的珍奇之物常常难得。怎么能使我就此无情,抚首长歌而叹息。
张耒(1054年-1114年),字仲明,号白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曾任翰林学士。其诗风清新雅致,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再和马图》创作于张耒游历关西的时期,诗中表达了他对骑马游历的热爱,以及在岁月流逝中对青春岁月的追忆。诗中既有对马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再和马图》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力量的诗,张耒通过对马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诗的开头以“我年十五游关西”引入,表现出青年时期无畏的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对铁骢马的描绘,将马的强大与骑者的勇敢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马之间的默契与挑战。
诗中描绘的骑马场景非常生动,长衢上的奔跑、桥边的争道,以及失去缰绳的瞬间,都在描述中展现出一种紧张而自由的氛围。这种奔放的情感,恰恰体现了青春的无畏与激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身体的衰老,内心的情感经历了从豪情壮志到感慨惆怅的转变。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歌通过对骑马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终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用马象征着年轻时的勇气与活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现实形成对比,展现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人生哲理。
马在古代文化中常作为勇士的象征,代表着无畏与追求自由的精神。而桥则象征着人生的转折与选择,使得诗人在回忆中更具思考的深度。水的意象则暗示着人生的流动与变化,象征着诗人对时光的感悟。
诗人张耒在多少岁时游历关西?
诗中提到的马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诗人感叹“我心未老身已衰”说明了什么?
答案:
张耒的《再和马图》与李贺的《马诗二首》均以马为主题,前者侧重于对青春的追忆与勇敢,后者则更为抒情,表现对马的深情厚谊与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张耒更为直接,而李贺则更为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