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和马图》

时间: 2025-05-02 14:24:32

诗句

我年十五游关西,当时惟拣恶马骑。

华州城西铁骢马,勇士十人不可羁。

牵来当庭立不定,两足人立迎风嘶。

我心壮此宁复畏,抚鞍蹑镫乘以驰。

长衢大呼人四走,腰稳如植身如飞。

桥边争道挽不止,侧身逼坠壕中泥。

悬空十丈才一掷,我手失辔犹攒蹄。

回头一跃已在岸,但见满道人嗟咨。

关中地平草木短,尽日散漫游忘归。

驱驰宁复受鞭策,进止自与人心齐。

尔来十年我南走,此马嗟嗟入谁手。

楚乡水国地卑污,人尽乘船马如狗。

我心未老身已衰,梦寐时时犹见之。

想图思画忽有感,况复慷慨吟公诗。

达人遇境贵不惑,世有尤物常难得。

宁能使我即无情,搔首长歌还叹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24:32

原文展示

再和马图
作者:张耒 〔宋代〕

我年十五游关西,
当时惟拣恶马骑。
华州城西铁骢马,
勇士十人不可羁。
牵来当庭立不定,
两足人立迎风嘶。
我心壮此宁复畏,
抚鞍蹑镫乘以驰。
长衢大呼人四走,
腰稳如植身如飞。
桥边争道挽不止,
侧身逼坠壕中泥。
悬空十丈才一掷,
我手失辔犹攒蹄。
回头一跃已在岸,
但见满道人嗟咨。
关中地平草木短,
尽日散漫游忘归。
驱驰宁复受鞭策,
进止自与人心齐。
尔来十年我南走,
此马嗟嗟入谁手。
楚乡水国地卑污,
人尽乘船马如狗。
我心未老身已衰,
梦寐时时犹见之。
想图思画忽有感,
况复慷慨吟公诗。
达人遇境贵不惑,
世有尤物常难得。
宁能使我即无情,
搔首长歌还叹息。

白话文翻译

我年十五岁的时候游历关西,那时只挑选那些凶恶的马来骑。华州城西有匹铁骢马,十个勇士也无法驯服。牵来当庭时,它站立不稳,双腿直立对着风嘶鸣。我心中壮志凌云,怎能再畏惧,轻抚鞍子,跨上马镫便开始驰骋。长途奔跑时人们四散而逃,马腰稳如树木,身形如飞。桥边争道的马车拉不断,侧身之间几乎坠入壕沟泥泞。悬空十丈的高处才一掷,我的手失去缰绳,仍然抓紧马蹄。回头一跃便已在岸上,看到众人都在惊叹。关中土地平坦,草木却很稀少,整日漫游却忘记了归途。骑马奔驰难道还需要鞭策?我的去进止都是与人心相契合。从那时起十年我南行,此马的哀叹又归于谁手?楚乡水乡地势低洼肮脏,人人都乘船,马儿如同狗一般。我心未老而身体已衰,梦中时时仍见到它。想起图画便有所感触,更何况慷慨吟唱公诗。智者在逆境中贵在不迷惑,世间的珍奇之物常常难得。怎么能使我就此无情,抚首长歌而叹息。

注释

  • 关西:指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多为游侠聚集之地。
  • 恶马:指性情凶猛、不易驯服的马。
  • 铁骢马:一种马的品种,性格刚烈,力量大。
  • 长衢:指长途的道路。
  • 十丈:指十丈的高度,形容飞跃的壮观。
  • 楚乡:指楚地,即今湖北一带。

典故解析

  • :在中国古代,马常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诗中马的狂野与骑者的勇敢形成鲜明对比。
  • :游历、漫游常被视为一种人生的追求,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年-1114年),字仲明,号白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曾任翰林学士。其诗风清新雅致,擅长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再和马图》创作于张耒游历关西的时期,诗中表达了他对骑马游历的热爱,以及在岁月流逝中对青春岁月的追忆。诗中既有对马的赞美,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再和马图》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力量的诗,张耒通过对马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诗的开头以“我年十五游关西”引入,表现出青年时期无畏的勇气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接着,诗人通过对铁骢马的描绘,将马的强大与骑者的勇敢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马之间的默契与挑战。

诗中描绘的骑马场景非常生动,长衢上的奔跑、桥边的争道,以及失去缰绳的瞬间,都在描述中展现出一种紧张而自由的氛围。这种奔放的情感,恰恰体现了青春的无畏与激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身体的衰老,内心的情感经历了从豪情壮志到感慨惆怅的转变。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年十五游关西:描述年轻时的游历,体现出青春的无畏。
  2. 当时惟拣恶马骑:表明当时勇敢选择凶猛的马,象征着勇气。
  3. 华州城西铁骢马:具体地描绘出匹马的强壮形象。
  4. 勇士十人不可羁:强调马的力量之大,甚至勇士也无法驯服。
  5. 牵来当庭立不定:描绘马的刚烈气性,未能安定下来。
  6. 我心壮此宁复畏:尽管马如此强烈,诗人内心仍不畏惧。
  7. 抚鞍蹑镫乘以驰:表现出骑马时的自信与勇敢。
  8. 长衢大呼人四走:奔跑时的场景,表现出马的速度与力量。
  9. 腰稳如植身如飞:形容骑马的稳健与迅捷。
  10. 桥边争道挽不止:表现出路途的拥挤与喧闹。
  11. 侧身逼坠壕中泥:描绘骑行中的危险与刺激。
  12. 悬空十丈才一掷:形容骑马的高难度动作。
  13. 我手失辔犹攒蹄:即便失去控制,仍然表现出骑手的勇敢。
  14. 回头一跃已在岸:描绘出骑手的敏捷与反应能力。
  15. 但见满道人嗟咨:周围人的惊叹与佩服。
  16. 关中地平草木短:描绘关中地区的自然景观。
  17. 尽日散漫游忘归:表达了游历的乐趣与对归途的忘却。
  18. 驱驰宁复受鞭策:骑马的快感使得不再需要鞭策。
  19. 进止自与人心齐:骑行的过程与人心的契合。
  20. 尔来十年我南走:时间的流逝,诗人感叹自己已南下十年。
  21. 此马嗟嗟入谁手:对往昔的怀念与感慨。
  22. 楚乡水国地卑污:对故乡的思考,感到土地的低洼与污浊。
  23. 人尽乘船马如狗: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批判。
  24. 我心未老身已衰:内心的坚持与外在的衰老形成对比。
  25. 梦寐时时犹见之:即便在梦中也常常回忆起往昔。
  26. 想图思画忽有感:想起画面时心中有所触动。
  27. 况复慷慨吟公诗:吟唱他人的诗作,感怀更深。
  28. 达人遇境贵不惑:智者在逆境中保持清醒。
  29. 世有尤物常难得:世间的美好事物难以得到。
  30. 宁能使我即无情:即使如此也无法让我无情。
  31. 搔首长歌还叹息:最终只能长歌吟唱,感叹不已。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马与人的关系比作一种默契的伙伴,体现出彼此的信任。
  • 拟人:马被赋予了“迎风嘶鸣”的情感,使得描绘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进止自与人心齐”与“驱驰宁复受鞭策”形成对仗,使得诗句更为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骑马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岁月的追忆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最终转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用马象征着年轻时的勇气与活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现实形成对比,展现出一种深刻而复杂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勇气、力量的象征。
  2. :人生的选择与考验。
  3. :生命的流动与变迁。
  4. :自然的平凡与朴实。

文化内涵

马在古代文化中常作为勇士的象征,代表着无畏与追求自由的精神。而桥则象征着人生的转折与选择,使得诗人在回忆中更具思考的深度。水的意象则暗示着人生的流动与变化,象征着诗人对时光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张耒在多少岁时游历关西?

    • A. 10岁
    • B. 15岁
    • C. 20岁
  2. 诗中提到的马是哪个地方的特产?

    • A. 华州
    • B. 楚乡
    • C. 关中
  3. 诗人感叹“我心未老身已衰”说明了什么?

    • A. 他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 B. 他对马的思念
    • C. 他对游玩的厌倦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马诗二首》 - 李贺
  2. 《白马篇》 - 王勃
  3.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张耒的《再和马图》与李贺的《马诗二首》均以马为主题,前者侧重于对青春的追忆与勇敢,后者则更为抒情,表现对马的深情厚谊与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张耒更为直接,而李贺则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选》
  3. 《诗词名篇解读》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斗子滩 送上虞丞 和张秘监阁老献岁过蒋大拾遗因呈两省诸公并见示 酬蔡十二博士见寄四韵 新秋月夜寄故人 晓发桐庐 崔四郎协律以诗见寄,兼惠蜀琴,因以酬赠 工部发引日属伤足卧疾不遂执绋 与故人夜坐道旧 酬赵尚书杏园花下醉后见寄(时为太常卿)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支字旁的字 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司吏 关注 四海一家 舍身为国 毛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袋鼠 私话 包含恬的词语有哪些 羽字旁的字 抵背扼喉 跋扈恣睢 守钱奴 艸字旁的字 服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