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2: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2:17
作者: 韩非 〔先秦〕
类型: 古诗词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燕王喜欢细致的工艺,卫国的人请求用棘刺的尖端制作母猴的雕像。燕王欣然同意,并用五辆车的食物来供养它。燕王说:“我想把客人视作棘刺的母猴。”客人说:“如果国君想要观看,必须半年不入宫,不饮酒吃肉,等到雨后天晴,日出时,才能在阴暗的地方看到棘刺母猴。”燕王于是养了卫国的人,但却无法观赏到那只母猴。郑国的一个冶炼者对燕王说:“我是削制工艺者,微小的物体必须进行削制,而所削的东西必然大于削刀。现在棘刺的尖端无法削尖,难以处理棘刺的尖端。”王试着观察客人的削制,能否成功显而易见。王说:“很好。”对卫国的人说:“客人就是棘刺的母猴,如何处理?”卫人说:“用削刀。”王说:“我想要看到它。”客人则说:“请允许我暂时离开去取。”然后便逃走了。
作者介绍: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家,以其深邃的政治哲学和对法治的强调而著称。他的作品《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创作背景: 该诗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俗,展现了权力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棘刺雕猴》表面上讲述了燕王与卫人的故事,但深层次的寓意在于对理想与现实的拷问。燕王的追求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而卫人的聪明才智则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无力。棘刺的形象不仅是难以触摸的理想,更是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所遭遇的阻碍与困惑。燕王的执着与卫人的逃避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误解与挫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人性与理想之间复杂的关系,使读者在阅读中引发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追求理想的旅程往往充满挑战,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使人痛苦而无奈。
诗词测试:
燕王所追求的“母猴”象征着什么?
卫人对燕王的建议中提到的“半年不入宫”反映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