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1:19
夏初曾历此,信宿强舍去。
及其还城中,旅琐若羁驭。
凉秋复过时,又坐题诗处。
黄冠苦相佞,往往多过誉。
且谓笔力遒,真得鬼神助。
但将虚名污不具实眼觑。
顾予欲栖止,未有抛茅据。
难忘整屐游,赢得寘浮虑。
地旷寘仙源,野步岂宜遽。
且须穷嵌岩,何在事啖茹。
只酌神泉清,垢净不待滤。
拨云峰下石,晚霁且箕踞。
夏初时我曾经过这里,宿在简陋的旅馆离去。
等我回到城中,旅途的琐事让我感到束缚。
凉秋时节再次经过这里,又坐在题诗的地方。
那些黄冠道人苦于恭维,总是过誉之言。
他们说我的笔力雄健,真得鬼神相助。
可我认为虚名只会污秽我的眼睛。
我想要在这里栖息,但还没有抛下茅屋。
难以忘怀那次整装出游,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这片土地广阔,仿佛隐秘的仙源,野外的步伐又怎能急促。
还需深入岩石间,何必急于寻找食物。
只要品尝神泉的清澈,污垢不必再过滤。
拨开云雾,坐在峰下的石头上,晚霞中我静静地休息。
董嗣杲,字景升,号山人,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环境抒发个人情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重游清虚庵》写作于诗人重游清虚庵之时,通过对之前游历的回忆,反思了名利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重游清虚庵》是一首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自然思考的诗作。诗中,董嗣杲以游历为线索,表达了对清虚庵的怀念,同时也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开篇描绘了夏初的旅途,简单而真实,接着转入对黄冠道士的嘲讽,揭示了他对世俗夸赞的不屑。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探讨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诗中“难忘整屐游,赢得寘浮虑”一语,展现了诗人对旅行的热爱和在自然中获得的宁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清新气息,彰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夏初曾历此,信宿强舍去。”
诗人回忆起夏初时经过清虚庵,宿在简陋的旅馆。
“及其还城中,旅琐若羁驭。”
回到城市后,感到被旅途琐事所束缚,心情沉重。
“凉秋复过时,又坐题诗处。”
在凉秋再次经过时,选择坐在写诗的地方,感慨万千。
“黄冠苦相佞,往往多过誉。”
对黄冠道士的讽刺,他们常常以谄媚的方式夸赞别人。
“且谓笔力遒,真得鬼神助。”
他们说我的文笔有力,仿佛得到鬼神的帮助。
“但将虚名污不具实眼觑。”
但我认为虚名只会污染我的眼睛,让我看不清真实。
“顾予欲栖止,未有抛茅据。”
我想在这里居住,但还没有抛弃原来的茅屋。
“难忘整屐游,赢得寘浮虑。”
难以忘怀穿着整齐鞋子出游的经历,使我得到了内心的宁静。
“地旷寘仙源,野步岂宜遽。”
这里的土地开阔,像隐秘的仙源,行走在野外不应急促。
“且须穷嵌岩,何在事啖茹。”
还需深入岩石之间,何必急于寻找食物。
“只酌神泉清,垢净不待滤。”
只要品尝这清澈的泉水,污垢自然不需要过滤。
“拨云峰下石,晚霁且箕踞。”
拨开云雾,坐在峰下的石头上,享受晚霞的宁静。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清静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浮华名利的抗拒。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黄冠”是指什么?
诗人对虚名的态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