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7:42
重阳后二日登东园大山
作者: 弘晓〔清代〕
登高何必是重阳,上得山头枫叶黄。
鹊噪寒林穿别圃,雁飞碧落到遐方。
已无蛩语成秋响,祇有芦花作雪扬。
纵目遥观自空阔,远峰夕照入微茫。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重阳节后两天登上东园大山的所见所感。作者认为,登高不必拘泥于重阳节,只要能登上山顶,便能欣赏到满山的枫叶已经变得金黄。寒冷的森林中,喜鹊在鸣叫,飞雁则向遥远的地方飞去。此时已没有蝉鸣,只剩下芦花在风中飘扬如雪。远眺四周,视野开阔,远方的山峰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淡淡朦胧。
弘晓,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后,正值秋季,寓意深刻,反映了诗人在经历节日后的宁静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
此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登高何必是重阳”,便打破了传统节俗的束缚,强调了人在自然中应有的自由和随性。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色彩的对比(黄叶、白雪),声响的变化(喜鹊鸣叫、蝉的沉寂)以及广阔的视野,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气息与氛围。
诗中“雁飞碧落到遐方”不仅描绘了秋日天空的苍茫,也隐喻了人们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自由的情感。最后两句“纵目遥观自空阔,远峰夕照入微茫”更是将视野推向极致,仿佛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宽广。整首诗在轻松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山水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登高何必是重阳”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传统节日的坚持
B. 对自由的向往
C. 对山水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芦花作雪扬”是形容什么?
A. 冬天的雪
B. 秋天的景象
C. 春天的花
诗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哪个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不同风格的作品虽然主题相近,但在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值得深入比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