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鸿沟》

时间: 2025-05-02 19:01:36

诗句

天下共知归汉德,东西那可限鸿沟。

虽令羽割大河水,分得人心两处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1:36

原文展示:

鸿沟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天下共知归汉德,
东西那可限鸿沟。
虽令羽割大河水,
分得人心两处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都知道汉朝的伟大德行,但东西方的鸿沟却无法用简单的界限来划分。即使有人试图用羽毛划分大河的水流,也无法真正分开人们的心。

注释:

  • 天下共知: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 归汉德:指归附于汉朝的德行。
  • 鸿沟:指分隔的界限,借指东西方的分裂。
  • 羽割:比喻轻微的行为。
  • 大河水:象征着广大的情感和人心。
  • 分得人心两处不:即使分开,人的心还是无法真正分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内外困扰,诗人通过对汉朝的归属和精神的回顾,表达对团结与人心向背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鸿沟》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心的统一与分裂。诗人用“汉德”作为对比,强调了历史的教训和人心的凝聚力。鸿沟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地理的界限,更是情感的隔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即使在外力的干扰下,人心的归属依然有其不可割舍的联系。诗中的“羽割大河水”更是生动形象,暗示着人们试图用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根本的现实,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只有真正理解人心的归属,才能实现和谐与统一。整首诗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心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天下共知归汉德:强调汉朝的德行和影响力,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认同。
    • 东西那可限鸿沟:质疑地理界限是否真的能阻挡人们的情感和归属。
    • 虽令羽割大河水:用羽毛划水的比喻,暗示即使有意分割,也无法真正改变人心的归属。
    • 分得人心两处不:最终点明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人心的向往与归属总是难以分割。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羽割大河水”形象地展现了外部力量的微弱与无效。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心的归属与团结的重要性,即使在外部的分隔和干扰中,人们的情感依然是难以割舍的。

意象分析:

  • 鸿沟:象征着分隔与隔阂,也象征着历史的教训。
  • 大河水:象征着人心的流动与情感的深厚。
  • 羽毛:象征着微不足道的力量,反映出人们的无奈与无力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德”是指什么?
    A. 汉朝的伟大德行
    B. 汉族的传统
    C. 汉朝的军事力量

  2. 诗中的“鸿沟”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界的界限
    B. 心灵的隔阂
    C. 社会的繁荣

  3. “羽割大河水”中的“羽”有什么含义?
    A. 重量轻的物体
    B. 比喻微弱的力量
    C. 代表鸟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归属与自然的向往。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人情与豪情的关系。
  •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的《鸿沟》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体现了对历史与人心的思考,但侧重点不同,一者强调团结与人心,一者则在于壮志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郑刚中生平及其作品研究文章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孤山桃花二首 孤山桃花二首 皋桥 感兴七言三首 凤门泉 分梦泉 访梅二首 法华小隐 杜鹃花 东阳道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发怒穿冠 亠字旁的字 鱼字旁的字 眉高眼低 颠夺 夔鼓 西字头的字 包含雒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岳的成语 闲话休题,书归正传 守开头的成语 声闻过情 臣字旁的字 己字旁的字 八面见光 神藏鬼伏 追根究蒂 金闺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