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偈》

时间: 2025-05-07 08:34:56

诗句

昨日罗刹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4:56

原文展示:

昨日罗刹心,今朝菩萨面。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

白话文翻译:

昨天是罗刹的心,今天是菩萨的面孔。
罗刹与菩萨之间,只隔着一条线。

注释:

  • 罗刹:在佛教中,罗刹是指一种鬼神,常被描绘为恶鬼,象征着邪恶和欲望。
  • 菩萨:佛教中的菩萨是指那些发愿帮助众生、追求觉悟的存在,通常代表慈悲与智慧。
  • 不隔一条线:表示罗刹与菩萨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暗示着恶与善的对立并不绝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显嵩,宋代的高僧,精通佛教教义,以诗词表达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佛理的理解。其作品常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佛教思想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作者通过对比罗刹与菩萨,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旨在启发人们对自身内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偈》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善恶并存的复杂性。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昨日与今日的变迁,象征着人心的转变。罗刹与菩萨作为佛教中的两种极端象征,分别代表了邪恶与善良,作者通过“心”和“面”的对比,暗示出同一内心可能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与价值观。

“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则是全诗的精髓所在,强调了人性中善与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在细微之处相互转化的。这句诗让人深思,真正的善与恶往往存在于人心的最深处,善恶的界限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般清晰。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反映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众生皆有佛性,善恶共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与佛理的深刻理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昨日罗刹心:昨日的心态充满了欲望与邪恶。
  2. 今朝菩萨面:今天的面孔展现了慈悲与智慧。
  3. 罗刹与菩萨:指出这两者在佛教象征中的对立。
  4. 不隔一条线:强调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与转变。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罗刹与菩萨的对比,展示人性的复杂性。
  • 隐喻:将心态比作“罗刹”与“菩萨”,反映内心的斗争。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善与恶之间的关系,强调内心的转变与反思,提醒人们关注自身情感与道德的复杂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刹:象征着内心的欲望与邪恶。
  • 菩萨:象征着内心的慈悲与智慧。

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佛教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善恶并存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罗刹”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善良
    • B. 恶与欲望
    • C. 智慧
    • D. 美德
  2. 诗中的“菩萨”代表什么?

    • A. 幸福
    • B. 邪恶
    • C. 慈悲与智慧
    • D. 知识
  3. 诗中提到的“罗刹与菩萨,不隔一条线”说明了什么?

    • A. 善与恶是绝对分开的
    • B. 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C. 人心只存在一种情感
    • D. 诗人对佛教的否定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心经》:探讨空与无的哲学。
  • 《红楼梦》中的诗词:展现人性复杂的一面。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白居易用自然景象反映人生无常,而释显嵩则通过内心冲突探讨善恶的相对性,二者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佛教哲学与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东都酺宴四首 其三 别灉湖 幽州别阴长河行先 过汉南城叹古坟 岳州赠广平公宋大夫 四月十三日诏宴宁王亭子赋得好字 东都酺宴 晦日 同赵侍御巴陵早春作 石门别杨六钦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鼻字旁的字 旷日弥久 斤字旁的字 三节两寿 狗急跳墙 包含抢的词语有哪些 义开头的成语 委派 辛字旁的字 纳音 包含缣的词语有哪些 鋭虑 門字旁的字 金年 小字头的字 痴虫 三耳秀才 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